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国际贸易中心再造上海"大码头" 助力企业走出去

2011年09月19日 09:0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推进,至“十一五”期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已奠定良好基础、形成基本框架。就目前情势而言,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市场流通规模扩大,现代化商业模式发展。2010年,上海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74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70.5亿元,商业增加值2860.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9倍、1倍和2.4倍。

  市场体系建设加强,物流发展水平提高。本市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医药、危险化学品、冷链、汽车等专业物流服务能力和A级物流企业总数在全国领先。

  贸易总量不断提高,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上海本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688.7亿美元,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6846.5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近1倍;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等传统市场占本市出口64%,对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东盟成为本市第四大贸易伙伴。

  吸收外资增长平稳,利用外资水平提高。“十一五”期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467.7亿美元,比“十五”增长63.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64亿美元。财富500强企业已有74家在沪设立地区总部。

  “走出去”步伐加快,跨国经营能力增强。跨国并购加强,2009年至2010年期间,占全市对外投资总额的50%以上。贸易流通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业社会贡献度加大。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沙海林今年9月8日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际贸易中心可以在全球经济活动当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个话语权和影响力实际上是通过商品流、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人力资本的集散)实现交易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信息的国际化,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基本的框架。另外,上海还有一个传统,商业文化的传统。上海历来被认为是国际经济或者是国内经贸的“大码头”。另外一个优势就是上海的法治建设比较完备,执法的情况比较好。国际上在这方面赞誉也不少,而且认为我们的行政水平、行政效率比较高,比较规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是上海由于历史的原因——最贴近市场、最贴近客户。(记者杨联民 李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