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风险加剧 全球经济困局呼唤“集体领导”

2011年09月24日 11: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在内的多家国际权威金融组织纷纷发出警告:全球经济正面临比3年前更加危险的处境,迫切需要世界各国集体行动,共度时艰。

  世界经济进入更加危险阶段

  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表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更加危险的阶段。她说,发达国家正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而新兴经济体则仍然面临内需不足的问题。拉加德是在2011年度IMF和世界银行年会开幕前夕的记者会上发出上述警告的。

  拉加德此前已经多次就世界经济前景发出警告。她说,世界经济复苏已经放缓,失业和贫困问题加剧,新一轮衰退的风险正在上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2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前景展望》报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2011年有望实现6.4%的经济增长,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仅有1.6%。报告指出,如果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欧元区和美国将面临再次衰退的巨大风险。IMF的评估认为,全球股市下跌的状况显示,美国出现二次衰退的可能性为38%,法国和英国出现二次衰退的可能性分别是18%和17%。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当天也警告说,世界经济已进入“危险地带”,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和经济疲软将严重殃及发展中国家,从而拖累整个世界经济复苏。佐利克仍然相信世界经济不会陷入二次衰退,但他同时承认这种信心正在随着经济状况的恶化而产生动摇。而此前一天,美国联邦储备局在就美国经济前景发表的一项政策声明中,使用了“经济面临重大下行风险”的严厉措辞。

  债务危机殃及新兴经济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前景展望》中称,新兴经济体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总体稳定,但如果欧元区债务危机加剧或美国及日本经济再次受到打击,则新兴经济体将难以像2008年那样化险为夷。

  世行的研究报告显示,自今年8月以来,主要新兴经济体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如同发达国家一样遭到重挫,资本流动出现缩水迹象,而出口减少和内需不足的双重压力正在上升。佐利克认为,由于受到预算紧张和通货膨胀的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将难以通过新一轮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来摆脱经济衰退的困扰。佐利克警告称,如果形势进一步恶化,发展中国家将面临退回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是极端民粹主义的危险。

  与此同时,亚洲开发银行也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表示担忧。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22日在华盛顿著名智库彼得森世界经济研究所发表演讲时说,他不否认亚洲经济的自主性越来越大,但是在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亚洲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来弥补出口减缓对经济造成的冲击还是一个问号。

  据悉,在即将公布的2011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中,亚行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由早前的9.6%下调到9.3%,印度的增速则从8.2%下调到7.9%。

  经济困局呼唤“集体领导”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IMF总裁拉加德呼吁各国政府同舟共济。拉加德指出,这已经不是一两个国家所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迫切需要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拉加德进一步表示,尽管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层面,但最终的解决之道却要依赖政治手段。她说,世界需要重拾并落实二十国集团在2009年伦敦金融峰会上展现的合作精神,切实展开协调行动。拉加德将应对世界经济困境的出路归纳为4个“R”,即4个以R开头的英文单词。一是修复,发达国家需要将债务置于财政预算的可控范围内,通过压缩债务和扩大储蓄来实现收支平衡。二是改革,发达国家在解决债务危机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规范金融市场。三是再平衡,发达国家需要将需求从公共部门向私营部门转移,而主要新兴经济体则需要从外需向内需转移。四是重建,低收入国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侵袭,但国际社会需要帮助它们重新构建政策缓冲器,以抵御新的经济危机。

  佐利克也表示,如果说在2008年还有一些人认为危机离他们很远,那么现在这已经不能再作为袖手旁观的借口,拖延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现在迫切需要世界各国采取协调一致的有效措施。

  2011年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22日在华盛顿开幕,来自全球各地的近万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和非政府组织成员将围绕“全球经济前景”、“确保经济复苏”以及“寻求更有力的领导”三大主题探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本报驻美国记者 鞠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秦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