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外学者展开“头脑风暴”共话“中国智造”

2011年09月24日 23: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9月24日电 题:中外学者共话“中国智造” 诺奖得主称体制决定创新

  中新社记者 宗晨亮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制约创新的瓶颈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突围……24日在上海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高朋满座,70余位政界要人、学者、商业家展开“头脑风暴”,一同为“中国智造”投石问路。

  民营企业在当今中国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力量。谈到企业创新,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指出,民企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瞄准战略定位,做出战略决策,是可以找到发展创新之路的。

  不过,他同时指出了制约民企创新的瓶颈:“目前民企的外部环境不是很理想,比如市场准入,包括采购税收。”

  以强大科研创新能力闻名的美国通用电气,对于企业如何创新深有体会。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认为,一个能够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是所有企业创新的动力和保障。

  而今“中国制造”在全球知名度越来越大,然而如果不能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只能做“世界工厂”。对此,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颇为尖锐地认为:“中国通过创新来创造价值的努力,真正要创新的高科技产品,我看并不乐观。”

  他进一步指出,管理模式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他以中国和印度的高科技园区为例分析称:印度的软件园区有一个工具中心。园区内的企业只要写软件的百分之五,然后95%可以由工具中心构建起来。而中国企业做软件要从头写到尾,花95%的精力做不专长的部分。中国办科学园区同质化太厉害,建议给IT或是软件行业建立一个工具中心,这才是一个基础。

  无独有偶,与会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意大利科学家卡洛·鲁比亚同样认为体制创新会帮助技术创新。他分析说:能源创新措施有一个特点,就是需要较长的创新时间,同时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创新效益。这导致在法规和技术上面有惰性,社会不愿意采纳创新成果。创新面临的挑战是社会体制。

  郎咸平和鲁比亚的看法与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不谋而合。万钢在论坛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要从五个方面来深化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改革来促进社会创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巫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