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全总党组书记撰文 阐述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2011年09月30日 06:4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劳动关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劳动关系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迫切要求我们把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被实践证明了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手段。当前,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劳动报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着力点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企业在效益增长的同时增加职工工资,不断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在客观上要求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

  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期,只有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抓住并用好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实践证明,促进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动态平衡是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就是要在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利益协调机制,把企业打造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企业与职工群众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从而使劳动关系双方唇齿相依、共享成果、和谐发展。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保证。针对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的现实,中央明确提出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企业兴则经济兴,职工稳则社会稳。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以及和谐程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和职工利益的实现,而且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当前劳动关系矛盾呈现出涉及面广、利益调整层次深、协调难度大的发展趋势。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能够在劳动关系领域形成一种可以不断解决利益矛盾、妥善化解利益冲突、有效促进利益和谐的调节机制,从而使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能够在体制框架内解决,使劳动关系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须始终遵循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没有改变我国劳动者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地位,没有改变我国劳动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是国家的主人,尽管在具体利益上存在着差异,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由具体利益差异产生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能够在合作、协商、协调、依法调处的基础上得到解决的。对于劳动关系无论是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还是努力实现利益共享,都要牢牢把握这一前提和要求。

  在我国,劳动关系双方既是矛盾统一体又是利益共同体,企业和职工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更为根本和重要,这就要求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必须始终遵循“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是前提,维护职工权益是保证。只有促进企业发展,才能为保障劳动者权益、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才能保持劳动力持续稳定供给,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从而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遵循“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关键在于把握好积极推进和稳妥开展的关系,也就是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劳动生产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与职工工资收入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力度、企业可承受的程度、职工诉求的满足度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合理地提出工资增长的目标,提高职工特别是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从而既努力满足职工愿望,又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和职工长远利益。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须从长计议、坚持不懈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既关系企业长远发展,又关系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统筹安排、从长计议,积极稳妥、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当前,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的宏伟蓝图,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目标任务是:在范围上,“十二五”期间要不断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和集体合同覆盖面,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在标准上,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推动工资制度改革,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内容上,先以工资协商为主,逐渐发展到劳动安全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最终达到涉及职工利益的所有事情都通过协商、协调、沟通来确定,实现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健全党政主导的工作机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重要内容。应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担负起定政策、作部署、抓落实的责任,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做到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发挥好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及时制定规则、规范程序、提供信息、引导进程、化解争议,特别是尽快建立完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劳动用工成本、劳动生产率水平等相关信息的定期调查测算、统计发布制度,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数据支撑。科学合理界定协调劳动关系相关各方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职责任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

  夯实依法开展的制度基础。健全的制度对于规范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具有基础性作用。应针对当前工资集体协商相关立法存在的规定过于原则、刚性约束不足的问题,加大立法力度,积极健全完善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尽快制定专门的工资集体协商法律法规,提高立法层次,细化协商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可操作性,作出刚性规定,明确工资集体协商中的经营者责任以及违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惩罚细则。同时,建立完善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长效机制,保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在规范、理性、有序的前提下稳妥开展。

  营造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政策性强,敏感点多,社会关注度高,需要用正确舆论加以倡导。应通过广泛宣传引导,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工资集体协商的良好氛围。在定期集中选树推广一批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先进典型的基础上,借助各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加大对工资集体协商的宣传引导力度,既发挥典型对各类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示范作用,促进企业树立“协商促和谐,共同谋发展”的协商理念,又借助典型引导职工通过参与工资集体协商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关系,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把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各级工会组织应着眼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一工会基本职责的核心工作来抓,作为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切入点;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的安排部署,坚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典型引路、分类指导,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切实把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作者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