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5% 需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

2011年09月30日 14:3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导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表示,我国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不足5%,严重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25%,为何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25%到5%中间的20%是怎么死掉的?科技成果转化壁垒众多,坚冰该如何打破?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2011诺贝尔奖得主北京论坛”日前正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举行,论坛共邀请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议的主题是“创新与发展”。正是在这个由中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市共同主办的高端论坛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对中国的科技转化体系不完善、壁垒众多进行了批评。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陈至立表示,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同发达国家相比严重偏低。他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太远了。

  前不久,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了“全球创新指数”,对2011年世界上125个国家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和排名。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在第29位,2010年中国的排名是第43位。虽然跟以往相比,排名显著上升,这使得中国成为唯一创新指数排名在前30名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同发达国家相比严重偏低,原因一是转化的动力不足;二是转化的体系不完善;三是政策支持不够有力;四是转化的壁垒众多。对此,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发表以下观点。

  主持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但是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不到5%,怎么来理解这2个数据?这样的结果跟10年前相比是否有进步?

  刘澄:20多年来国家一直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因为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生产力,转化为现实产品才是有效的劳动,否则就是无效劳动。从20年前一直到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率没有提高,甚至个别时候还有下降。

  多方因素制约科研成果产业化

  主持人:从25%到5%,中间死掉的20%应该说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正在走向市场,但是中途就夭折了,什么原因呢?

  刘澄:科研成果是科学家是实验室,在非常理想的环境下做出来的,要想变成现实成果,实际上要放到现实情况下。要设计出工艺,按照工艺安排,设计出生产线,在实验环境真实的设计出来。这一过程中从科研成果到实验过程的中间环节不够,现在科学家可能有20%的精力做科研,研发出一个成果要想完全投入生产中,80%要用于转化上,这个转化就是要中间环节。但是现在由于考核机制问题,科学家普遍没有精力或者不愿意做转化工作,导致很多科研成果只在实验室研发试验。很多企业买来以后,现实中可能质量不稳定或者成本偏高而不能成功。

  主持人: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刘澄:对。但这个中间环节是应该由科学院所来做,还是由企业来做?我们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这个环节,双方积极性都不高。

  主持人:陈至立也指出,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严重偏低。包括几方面的原因,如转化的动力不足,转化的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够有力,转化的壁垒众多。怎么分析他所提出的几个不利因素?

  刘澄:都是实事求是的,这些问题20年前也制约着科研成果。首先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讲,科学家偏重于搞科研,未来发表论文,为了鉴定,具体说要不要转化?第一,大学或者科研院所没有规定要不要转化。第二,考核的标准只是发表多少论文,有没有鉴定?获多少奖?是否转化?并没有在考核指标之内。科研人员工作的兴趣是在研究并不在转化,转化耗费精力是非常巨大的,需要时间、金钱。单靠一个科研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做不到的。

  其次,科研体系目前也有浮华的风气。很多科研工作者为了完成任务,可能做一些虚假的科研成果,或者不切合实际的科技成果、低水平成果,导致企业看不上眼,认为没有办法投入实践。

  再次,企业动力不足。企业自身没有成为科研的主体,希望科研院所拿出一个产品成果而不是实验室成果,而科研拿出来的都是实验室环境下的成果,并不是一个产品成果。这个转换环节企业不想做,也没有能力做;大学或科研院所也不想做,也没有能力做。从实验室成果到现实的成果中间有一个鸿沟,这个鸿沟就是障碍,不可逾越的。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是关键

  主持人:要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化需要花钱,来自政府、金融机构、民间的资金都在寻找投资的出路,关键是如何能与好项目进行快速有效的对接。这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刘澄: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首先企业家要有科学素养,对潜重的科研成果需要筛选,企业家要掌握一定能力筛选出来。

  第二,金融机构包括风投、银行等也缺乏科研意识,不具备甄别科研成果的能力,对科研成果转化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从科研知识分子来讲,进行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单凭一个教授或者研究员、院士,银行也不能给他贷款,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支持,金融机构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