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温州民间借贷今年坏账或达1500亿 九成家庭涉足

2011年10月09日 09:3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4月以来,温州中小企业老板欠债“跑路”的消息不断。由融资等问题引发的中小企业倒闭潮已经开始影响整个民间借贷体系的安全。

  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温州调查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并明确提出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以及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等措施。

  此后,浙江召开四级政府会议,要求帮扶中小企业脱困。于此同时,包括行业协会和温州本地企业在内的多方力量也开始行动起来,希望以抱团方式解决目前的民间借贷困局。

  九成家庭涉足民间借贷

  在温州,民间借贷已成为楼市后的首选投资替代品。

  温州模式一直被作为民间金融的试验田和榜样,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为温州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据此前阿里巴巴集团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显示,在温州等地,超过50%的小型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完成融资。

  央行温州中心支行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市场。而来自温州官方的文件也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1/5。

  泡沫吹大后,风险必然接踵而至。据里昂证券的民间借贷调研报告,温州民间未偿贷款总量可能高达8000亿元到10000亿元,由于一些本地企业开始破产,估计今年有10%—15%的未偿贷款将会变成坏账。

  银行承诺不抽资不压贷

  随着老板跑路跳楼等现象集中爆发,温州各级政府纷纷介入。9月29日,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多项解决中小企业债务危机问题的措施。这些政策要求银行业机构不抽资、当地政府抽调25个工作组进驻市内各银行,防止银行抽资压贷导致中小企业资金断链。

  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还引起了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赴浙江考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他表示,“跑路”和“跳楼”在温州毕竟是极少数。温家宝要求,政府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加强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监管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

  国庆长假期间,包括农行、建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温州分行都表示,将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倾斜,对中小企业不抽资、不压贷,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境。

  民企抱团组建控股集团

  高层的关注为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潮和民间借贷危机带来了曙光。有消息称,轰动一时的“跑路”温州眼镜业巨头——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于10月5日回到国内,谈判企业重组事宜。

  也有民企开始抱团互助。由瓯海区37家民营企业联合组建而成的瓯联控股集团,日前专门抽调两亿元帮扶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股东企业解除银行还贷周转的困难,并为其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资金困难提供援助;而集团下属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也坚持最低的担保费率不变。

  目前,已有一家因受出走企业影响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股东企业,得到帮扶资金的援助,解了燃眉之急。

  民间借贷合法化不可行

  -观点

  面对目前温州出现的现象,鼓吹民间借贷合法化和“阳光化”的声音不乏支持者。不过,对于这一观点,有学者表示担忧和质疑。

  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认为,民间借贷是自发性的市场投机行为,政府出台政策时必须谨慎又谨慎。

  “很多借款人明明知道30%—40%的利率很高,但是还是选择了到高利贷去融资。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投机的行为,其自身也知道这只是饮鸩止渴。”陆磊认为,不能因为这种民间行为牵涉面较广,就提升到全局金融的地位,由正规金融来埋单。

  此外,对民间借贷规范化管理也存在较大的难题。陆磊认为,将其纳入正规金融监管,意味着另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诞生,这对于制止不受监管的体外民间借贷行为很可能效果甚微。“此前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专门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但民间借贷依然火热,‘阳光化’并不意味着民间借贷会消失,体外循环会照样存在。”

  陆磊担心,一旦让正规的金融机构介入解决民间借贷风险,真正的风险就会来临。若建立如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某种民间借贷承接机制,只是进一步将问题放大,并将进一步鼓励投机和高利贷行为,有违审慎金融的原则,甚至引发道德风险。

  陆磊认为,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或许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小企业金融工具,解决优质企业发展资金“源”的问题。同时守住正规金融体系与民间借贷之间的防火墙,打击非法集资。“该追索的按照法律求索,让其他的高利贷企业自生自灭,一切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记者 牛思远 黄倩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