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关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若干建议

2012年03月01日 16: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宗庆后

  医药卫生事业关乎社会和谐、国家稳定、民众福祉,具有十分突出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几十年来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进步。

  特别是2009年,新医改方案推出以后,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全民医保提前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成,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然而,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性沉疴深重,积弊甚多,改革难度大,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未真正解决。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目前基层医院医疗设备比较差,大量的医科大学毕业生亦不愿到基层医院就业,造成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差、病人不愿在基层医院看病,都拥到大医院就医,造成人满为患,造成了看病难。而大医院不少医科大学的硕士生在做配药、护士等工作,人才发挥不了作用,而且由于人满为患,医生看病几分钟一个,靠检测报告判定病情、配药,实际上医疗质量亦不尽人意。建议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社区医院以大医院牵头组织医疗集团公司,增加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组织大小医院的医生巡回在各级医院看病,一则可以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水平,同时亦可使一部分病人可以就近在基层医院看病,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2、采取由国家负担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合理收入,解决看病贵问题

  看病贵,主要是由于医院要自行负责一部分医务人员收入,因此医院必定要向病人收取一定的费用来支付工资,因而总体医疗费用并没有降下来。为此,建议国家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按照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实行全包。全国医务人员据统计仅六、七百万人,只是中小学老师的一半左右,根据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状况,这点开支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对于部分原来收入较高的医务人员,国家全包后,采取允许多点执业的办法弥补其不足,调动积极性。

  当然,国家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奖金实行全包后,还要考虑一个活力的问题,防止出现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积极性降低,医疗服务质量出现倒退。各医院要按医务人员真正的技术水平、医德、服务质量进行考核,实行绩效工资。医院要接受社会监督,由政府组织对医院医术水平、医德、服务水平进行公开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决定财政拨款额度。

  3、对药厂进行清理,国家实行治疗药品统购、统销的专卖

  目前由于管理不严以及地方利益驱动,药厂太多,过度竞争,销售环节过多,价格虚高,质量还不能保证。建议国家清理药厂,对治疗药实行定点生产,按需下达生产任务。同时由政府核清成本、合理定价,药厂利润控制在10%左右,并且按计划直接卖给地、市、县医药公司,并给予5%利差直接卖给医院,减少中间环节,减少销售费用,真正把药品价格降到合理水平。对于未定点生产治疗药的工厂可以转型生产保健药品,通过市场化运作。

  4、由国家组织新药开发

  目前我国新药研发应该说是很落后,原因是审批手续繁杂,费用过大、风险过大,包括目前发达国家,很多专利药都到期了,海归人才回国想开发这些药品,药厂都不敢接,因此国家组织相应的研究院所负责开发新药,然后组织药厂生产,国家自己研究开发、自己审核亦就可以减少许多繁琐的审批手续,可加快新药开发的进度。

  5、国家组织攻关,自行开发医疗器械

  目前医院的大部分医疗设备都是进口的,价格昂贵,亦是造成中小医院医疗设备比较落后的原因之一,建议国家组织科技攻关,发展医疗器械产业,降低成本,为中小医院配置医疗器械,提高基层医院医疗装备水平。

  6、建议国家大幅提高对医疗卫生的投入

  要做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病人的开支,既要保证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又要增加医疗设备的投入,又要加强新药的研发,没有国家的投入是办不到的。近几年,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仍严重不足,据统计中国政府对医疗总费用负担大约是17%,而欧盟是80-90%,美国是46%,泰国56%,印度、古巴、朝鲜、缅甸是政府全包的。我国对医疗卫生投入占GDP约为2.7%,而发达国家约占GDP的10%以上,新兴国家如巴西是7.9%,印度是6.1%,可见差距之大。我们目前的财政投入占医院支出比重大约在1-5%之间,有的医院甚至不够开支水电费,各项费用都靠医院创收,这是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明确医疗卫生属公益性事业这一性质。既然是公益性事业,政府就应该负责医务人员收入、负责基本医疗。为此建议国家大幅提高对医疗卫生的投入。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