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遭遇贸易摩擦最多 贸易保护受伤的为何总是中国

2012年03月27日 07: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但与贸易伙伴的摩擦也在增多。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日前指出,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而且贸易摩擦形式不断地翻新,涉及产业不断扩大,发起的国别也不断增加。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重的国家。

  对华贸易保护愈演愈烈

  最近,来自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之声不绝于耳。一会儿是就中国限制稀土等原材料出口向WTO提起诉讼,一会儿是对中国输美国产品裁定存在反倾销与反补贴行为……许多国家针对中国出口产品频施贸易救济措施。

  据钟山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外贸发展环境复杂,在外部环境上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今年以来,中国共遭受了8起贸易摩擦,涉案金额2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0%。

  各国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用尽浑身解数,使出十八般武艺,有所谓的合法方式,比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还有更加隐蔽的方式,通过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性壁垒、低排放和环保标准要求等,实施一系列看似合理、实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如“碳关税”、市场准入、认证制度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间,各国在中国快速前进的外贸道路上,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特保措施调查、反规避、反垄断、美国337调查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手段,频频对中国企业设置障碍。据商务部统计,自加入世贸至2010年底,中国受到贸易救济调查共692起,涉及总额约400亿美元。统计显示,最近12个月里,中国出口产品遭遇了100项贸易保护措施,而自2008年以来累计高达600项。

  强大引他国心理不平衡

  中国人牺牲了自己的环境、资源,用辛勤的汗水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中国也是世界进口大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上千万个工作岗位。中国的成绩没得到充分肯定,反而成为全球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重的国家,原因何在?

  “中国现在是世界出口第一大国,进口第二大国,中国进出口贸易总规模是世界第二,两三年后,中国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中国从进出口贸易小国成长为大国,用的时间很短,可以说是神速。”外经贸专家金柏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世界前5大贸易国每年能增长百分之十几就不错了,而中国进出口贸易去年增长20%,前年增长了30%。我们发展得太快了,我们出口多相对就会挤掉别人的一些机会,其他国家心里肯定不平衡,所以要进行贸易保护。中国现在是高处不胜寒,难免被别人打一下,踹一脚。

  一方面是中国强大了,树大招风;另一方面是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土的企业和就业。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指出,金融危机的压力会刺激一些国家政府“病急乱投医”,企图借助贸易保护主义手段转嫁危机压力。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室副主任刘敬东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尚在蔓延,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总统大选在即,一些反华言论再次被“热捧”,这为美国国内一些企业利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排斥中国产品进口提供了氛围和条件。

  加强贸易摩擦应对工作

  针对美国等国出台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金柏松说,美国等国对中国的制裁措施不符合世贸组织精神,世贸主张贸易自由化,只有贸易自由化才有利于世界经济正常健康发展。

  刘敬东认为,面对日益复杂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中国企业一方面应当苦练内功,对产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加以规范,与国际上通用的贸易规则相对接,防止授人以柄;另一方面应当运用国际贸易法和美国国内法律反击美方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对于美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做法,中国政府应当加大与美方磋商的力度,并采取一定的反制措施,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法的理解与运用,善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钟山称,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中国也不怕贸易摩擦。他透露,商务部门高度重视贸易摩擦重大案件的应对工作,今年将完善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和贸易救助措施等手段保卫中国产业的安全。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促进外贸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方面进一步进行完善;同时,还将继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和国内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产业基地、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记者 罗兰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