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吸收外资思路求变:招商转型升级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27日 15:57 来源:半月谈网 参与互动(0)

2月FDI延续负增长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77.26亿美元,同比下降0.9%。至此,我国吸收外资已从去年11月份开始连续四个月下滑。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吸收外资已不再“来者不拒”,今后要将思路放开,使外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同时加大人才引进,使招商引资转型升级。

  商务部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中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3005家,同比下降11.5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7.23亿美元,同比下降0.56% 2月当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603家,同比增长38.6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7.26亿美元,同比下降0.90% 这已是FDI连续四月呈现负增长。

  历史数据显示,2012年1月,中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402家,同比下降37.4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9.97亿美元,同比下降0.3%。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从2004年开始,各年2月FDI新增量均较1月有所下降,且2008年以来降幅显著扩大,2008-2011年平均降幅为26亿美元。

  同时,虽然2月初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再起,资金流入积极性较前期明显改善,但到2月中,离岸人民币又现贬值预期,资金流向再次发生变动 综合上述因素,则2月FDI较1月出现显著下降并不出人意料。

  实际上,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放缓,全球直接投资总量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多数券商预计,今年中国整体吸收外资的金额也会进一步下滑,FDI负增长趋势料将持续。

  有部分行业研究员认为,今年中国吸引FDI投资将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并存在一定风险 首先,东盟国家投资环境改善、经济表现良好,会吸引更多外国投资 其次,欧洲发达经济体去杠杆,增大国内投资,相对放缓了对外投资速度 再者,国内人力和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中国作为生产性基地的吸引力相对降低。

  不过,就分项数据来看,亚洲地区及美国对华投资依然保持了上升势头 其中,1-2月,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53.79亿美元,同比增长2.66%;美国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25亿美元,同比增长0.87% 。

  可见,中国吸收外资仍存在综合优势,而“十二五”期间中国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将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机遇。(新华网)

接受投资不再“来者不拒”

  对于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出现连续几个月下降,专家认为,不必过于紧张。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吸收外资不可能永远处于上升趋势。其中,影响吸收外资下降的外部原因来自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目前欧洲还深陷欧债危机之中,对外投资能力有所下降。”王志乐表示,但美国的经济已经趋于好转,亚洲其他地区对中国的投资也同样并未下降。

  商务部统计显示,亚洲地区及美国对华投资保持上升势头。2月份美国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25亿美元,同比增长0.87%。相反,欧盟27国实际投入外资金额9.06亿美元,同比下降33.32%。

  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原因。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说,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我们的经济放缓,进而对外资的需求下降。他举例说,房地产领域的调控就使得我们对钢材、矿产的需求放缓。“我们对外资的需求没有原来那么强劲。”

  王志乐表示,目前国内已经积累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我们对很多外商投资已不再是“来者不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对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关系到我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项目都是持积极态度,但对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投资,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因为劳动力价格上涨、房地产价格处于高位、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使得外商在投资上感到利润率相对较低,因而对东部地区的投资出现了回落,增长速度放缓。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