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果冻酸奶或用旧皮鞋熬制 老酸奶吃得吃不得?

2012年04月10日 13:2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目前,国内生产食用明胶的不法小厂家有100多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只有20多家。山东、河北、苏浙等地都是假冒食用明胶的根据地

  “转发自调查记者的短信,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4月9日,央视主持人赵普的这条神秘微博犹如一剂“猛药”迅速引发网友围观,短短时间内被转发了10多万次。虽然赵普并没有对相关“内幕”展开详述,但仍然引起了不少网友对于老酸奶和果冻食品的担忧。不过,记者昨晚7点左右再次登录新浪微博时,发现赵普已将该条信息删除。

  消费者大呼“还有什么能吃”的同时,更关心的是,老酸奶和果冻中“可怕的内幕”到底是什么?赵普的爆料是不是又戳穿了一个行业的“潜规则”?

  不过,食品包装与环保专家董金狮昨日一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强调,在事件没有盖棺定论前,不要轻易对原因和影响等进行猜测或下结论,以避免出现大范围的恐慌情绪和消费者对所有食品企业的误解。

  旧皮鞋熬出的明胶?

  老酸奶和果冻一直是年轻人,尤其是儿童喜爱的食品,在超市货架中,其往往都被摆在显眼的位置以吸引消费者。但赵普的爆料却让不少消费者大为吃惊。不管是论坛还是微博,网友们或在求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在发泄不满,或用种种说法以佐证赵普的观点。

  比如,新浪微博实名认证、名为“落魄书生周筱赟”的媒体人发表观点称,“所谓老酸奶,就是更浓稠,是大量添加了工业明胶。工业明胶,就是用垃圾里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果冻更是如此。这本该是常识。”名为“朱朱文强”的媒体人也发布消息称,“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了。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们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肚子了。”

  这些爆料造就了昨日一个耸人听闻的猜想:“内幕”或许就是老酸奶和果冻中的增稠剂来自人们平常穿剩下的破皮鞋(皮革废料)。截至记者发稿,该观点未得到官方回复或认同。

  “从理论上说,旧皮鞋等废弃的皮革材料确实能制作出明胶,但却是工业明胶。”董金狮解释,“与食用明胶不同,由废弃皮革制作出来的产品不仅没有营养价值,还有铬等重金属,一旦被消费者误食,后果不堪设想。而这正是消费者恐慌的原因所在。”

  双峰乳业:可放心食用

  记者了解,2009年,浙江金华曝光“晨园乳业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一案大大冲击了公众本已敏感脆弱的神经。同年,全国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文件中显示,山东淄博,山西临汾、大同和河北阜城一带存在违法使用皮革水解物加工成食用明胶、食用蛋白制品的行为。目前,皮革水解物已纳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二批)》中。

  此外,《南方都市报》记者对“皮革水解物”如何变身食用明胶及食用蛋白质进行了调查。该报记者获得信息,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链条:从国外进口的“洋垃圾”及从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输入的皮革下脚料,在北方乡镇一家家明胶厂、土胶厂经过加工、提炼,再运往天南地北的食品厂和医药企业,添加在牛奶、冷饮、糖果、香肠、果冻、方便面、胶囊等食品和药品中。

  该报记者在山东省博兴县兴福镇调查时发现,该镇在2005年之前曾是中国两大明胶产地之一。大量工厂使用皮革废弃物加工食用明胶,或提取人造蛋白粉,向下游全国各地的食品厂提供辅添原料,是当地人共知的秘密,甚至一度引以为豪。2004年5月,央视《生活》记者曾对这里生产的“垃圾明胶”进入食品链条进行曝光。5年后,该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发现一切仍在继续,只是更加隐蔽。

  据透露,一家明胶厂收购皮革下脚料,依品质、成色,通常几十元到数百元一吨,原材料低廉,但建厂需投入一笔不菲的设备资金,制成明胶后,工业明胶约4600元/吨,食用胶则可卖到上万元1吨,而后者需求量通常是前者的数倍。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老酸奶市场和果冻市场中,诸多品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排除某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作出牺牲消费者健康的举动。

  与此同时,昨日傍晚,“西湖老酸奶”的生产商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有限公司致电“浙江在线”,回应网友的关切。公司总经理王铁军表示:“部分小作坊乳制品厂商采用添加工业明胶的方式制作老酸奶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本地的企业,奶源生产销售都在消费者眼皮子底下,怎么可能乱来。”

  值得注意的是,据北青网消息,中国明胶协会理事长王敬忠说,目前,国内生产食用明胶的不法小厂家有100多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只有20多家。山东、河北、苏浙等地都是假冒食用明胶的根据地。分析人士认为,上述爆料的“内幕”可能就是生产假冒明胶的企业或作坊。(《国际金融报》记者黄烨)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