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工业企业“跳水”背后的因果关系

2012年04月11日 08:4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工业企业“跳水”背后的因果关系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情况,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尽管很难看,但比笔者的预期略好。笔者原来的估计是接近10%的下降。

  这样的情况是偶然还是必然?有人一定会说,今年情况特殊,头两个月,春节元旦假期较长,企业开工较晚等等,但请不要再强调客观理由了。

  春节、元旦年年有,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0%以上,今年哪怕是有10%的增长,那也算是良性,但事实告诉我们,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已经开始负增长,而且呈现“失速”状态。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失速”。所谓失速,就像现在企业利润状况所表达的那样,缓慢回落之中,突然跳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已经强调过多次:用紧缩货币的手段去应对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其结果必然是这样。现在已经发生恶果,下一步是什么情况——从通缩到滞胀。

  不错,成本推动物价上涨必然伴随通货需求增加。但此时的通货需求增加,是成本上涨,以及企业购进原材料所需货币(贷款)增加所致。也就是说,不是因为通货增加而引发物价上涨,而是物价上涨引发通货增加。

  中央银行必须搞懂这个“因果关系”,否则,因为成本推动物价而收紧货币,那将是严重的错误,误国误民。

  为什么这样讲?成本上升过程中,企业购进原材料贷款必然增加,这时央行说“不给贷款”,那企业必然减产或停产,生产规模达不到边际效应,企业很快就会亏损。

  结果是:一方面,在减产或停产的作用下,市场供给减少,物价上涨;另一方面,企业减少投资,减少生产,压缩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规模,GDP增长失速。这就是所谓的“滞胀”——经济停滞,物价上涨。

  上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曾经陷入“滞胀”。为什么?因为,当时的物价上涨是由于两次中东战争、石油禁运——成本推动所致。基于美元是国际石油市场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所以,油价上涨使得各国美元需求大涨,也迫使美联储发行货币。但这时候,美国开始紧缩货币,把利息率提高到20%,进一步推高实体经济成本。结果,经济大幅下跌,物价居高不下——滞胀发生。最后,解决物价问题的真实因素是什么?依我看是中东战争结束,石油恢复供应。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却说是因为“紧缩货币”,而且把它当成“成功治理通胀”的案例大讲特讲,这是骗人。

  现在,历史正在重演。而面对成本推高的物价上涨,中国却采取了“经典案例”所表达的方式。这将会产生十分可怕的结局。因为,当年金融投机势力远不及今天这样强大,金融工具也远不及今天这般丰富。如果,中国现在出现滞胀,那对我们将是一场灾难——美国所发动的金融危机,将以中国经济惨遭打劫而宣告结束。

  如果这样,全体中国人都将难以接受。不要告诉我们,这是“经济结构调整”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代价,而且如果政策对头,完全有可能使中国的结构转型进展得更加顺利和强劲。

  钮文新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