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解读经济数据认为政策预调微调可期(2)

2012年04月14日 02:22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谈预期

  今后经济仍能保持适度快速增长

  对于今后的经济走势,盛来运指出,虽一季度经济减速,但中长期来看,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之中,这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中国的中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产业的梯度转移,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都会创造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他提到,短期内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仍有较多有利条件。从投资来看,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第二年,2012年投资还有可能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居民的收入增长能力以及消费意愿比较高;此外,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在向好的方面转化,保持适度的出口增长是很有希望的。

  盛来运说:“我们认为将会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根本变化,今年的经济增长动力还是不低的,对保持全年适度较快增长我们很有信心。”

  □专家说法 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可期

  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剑辉认为,相对通胀,目前稳增长应该是一个更重要的任务,中国经济整体软着陆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如果没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未来稳增长的任务就比较艰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也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速下滑,尤其是投资消费都在往下走,这也为货币政策适度松动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认为,从数据看,政策要加强预调微调,加大力度打牢“稳增长”基础。在他看来,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是我们期望的,有利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但要防止各种因素叠加造成增速下滑过快,否则就会对企业经营和就业形势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考虑到政策见效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他建议“稳增长”的政策力度要更大一些,避免被动。

  张永军建议,为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在保持宏观政策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下一步货币政策要在实际操作中适度放松,适当增加一些信贷和货币供应。

  □地产数据

  住宅销售连续两月负增长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23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5.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672亿元,同比下降14.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7.5%。这是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连续两个月负增长。

  房价呈现稳中趋降

  盛来运表示,从房地产调控目前情况来看,应该说正在取得积极成效。从1、2月份发布的房价数据来看,目前的房地产价格呈现出稳中趋降的态势。

  盛来运同时坦言,控制房地产的泡沫化当然会影响有关投资,甚至与住房相关的消费。但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调控与经济增长并不矛盾。

  -解读

  □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跑赢GDP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738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6元,同比名义增长1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60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

  -解读收入增长没被高估

  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有关居民收入是否被高估时表示,统计部门对比了相关部门的行政记录,发现数据的增长是匹配的,不存在居民收入增长高估的问题。盛来运表示,统计数据与百姓真实感觉不一致的现象可能跟收入的分布有关。

  “一季度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比去年要快。”他强调。

  -相关

  财政收入增14.7%

  增幅明显回落

  13日,财政部宣布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29976.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50.51亿元,增长14.7%。

  财政部方面介绍,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速比去年同期(33.1%)回落18.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0.3%,比去年同期(32.4%)回落22.1个百分点。

  对于收入增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财政部方面解释,这首先源于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相应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幅大幅回落。第二大原因是价格涨幅明显回落。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比去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三是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今年起,国家继续实施调节收入分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进口以及稳定物价等方面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税收收入相应减少。马文婷 赵鹏

【编辑:吉翔】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