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稳增长”应更多关注收入分配与节能减排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5月30日 10:03 来源:半月谈网 参与互动(0)

  由于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较快,“稳增长”被再次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稳增长”的方式,如果不注意,又会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回到依靠投资和拼出口的老路上去。这种“增长”必须是确保经济运行质量下的稳定增长,而非盲目增长,更不意味着对一些能短期内刺激GDP泡沫的行业放松限制。“稳增长”,无疑应当抛弃那种头痛医头式的被动应对,而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三者关系。过去一段时间,“三驾马车”均体现出经济增速回落的趋势,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些目标已逐渐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忍受转型改革的阵痛,更多地关注收入分配、创新和资源环境等经济增长的长期问题。

创新为“稳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上,科技竞争成为大国角力的最高主战场,科技创新也成为各国争夺经济发展主动权、抢占产业振兴制高点的核心关键。

  在这些事关国家经济兴衰的大国博弈中,企业已成为各国产业主导权争夺的不二主力。以中国武钢集团为例,“十一五”期间,武钢自筹资金482.8亿元,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三硅钢、三冷轧等一大批工程,投资强度相当于武钢自1958年投产以来至2004年所有投资的总和,使武钢的主体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不过,在面临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我国科技发展既也面对严峻挑战。多年来,中国主要的科技创新资源一直在向高校、科研院所等非市场化的主体倾斜集中,虽然自1985年以来,中国已出台三次科技体制改革的大举措,不断推动科技与产业接轨,但直到现在,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失衡、创新保护不足、研发与市场脱节等创新体制与创新环境问题,还是中国企业以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障碍。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投入过多,成本过高,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经济体制障碍没有得到消除,在于改革的力度不够。”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言指出。

  而以德国为例,德国制造业活力依旧的秘诀首先就在于它长盛不衰的创新力。在德国,企业是应用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约占全国的70%。大约80%的大企业都拥有专门研究机构,研发投入占到当年销售额的6%至10%。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独立研究所,而是通过加入行业协会或委托大学和各类研究所展开技术攻关。为了确保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德国政府接连出台激励措施,如“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计划”“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促进计划”等,其中既有直接的资金支持,也有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人口仅900万的北欧小国瑞典,依靠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也长期居于世界研发强国行列。如今,在瑞典,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科技研发与创新的重要主体。据统计,瑞典全国约7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吸纳了60%的雇员和65%的社会净投资额,创造了55%的国民经济总增值额。这样的成绩与瑞典政府的扶持不无关系。2010年,瑞典研发投入约1200亿瑞典克朗,占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6%。正如瑞典工业大臣安娜 略夫所言,要保证国家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可忽视。

  可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根本,是真正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企业才知道市场需要哪些技术,并围绕这些需求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创新。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落实层面还是受到各种制约。一位央企负责人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还没有感受到“主体地位”,事事都要审批,处处都是“婆婆”,一个科研项目跑十几个部委司局是家常便饭,通过政府部门的立项和审批甚至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数年时间。在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周期要求严苛的情况下,两者不同步很难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此外,外界更关注的是,改革方案将如何真正落实对企业创新的扶持。

  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8日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会议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要围绕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要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创新服务能力,强化协同创新,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结构布局,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统筹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创新正确导向。要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才创新创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落实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