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增长四季度有望回升 基建地产投资是关键

2012年07月18日 14:2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将何去何从?本期《中证面对面》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和东吴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黄琳,对此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两位嘉宾认为,三季度GDP增速仍有可能继续下滑,但四季度有望企稳回升。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或成为经济回升的关键因素。

  三季度经济可能继续探底

  中国证券报:6月份CPI大幅回落,二季度GDP增速破8%,如何看待接下来的CPI和GDP水平?未来CPI走势的不确定因素又有哪些?宏观经济会不会很快见底?

  王军:目前来看,宏观经济在二季度很难见底,三季度可能仍在底部徘徊,四季度可能才会在前期政策以及未来即将出台的政策刺激下,出现温和复苏。基于这些考量,预计全年GDP增速将在7.5%至8%。另外,上半年的CPI为3.3%,预计下半年CPI水平将惯性下滑,预计全年CPI可能在3.3%至3.5%左右。影响CPI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仍是农产品价格。决定粮食价格主要还是秋粮的收成、价格等,猪肉价格也是关键因素。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政策变量,下半年预期整个价格环境将比较宽松,或出台更多的价格调整措施。

  过去半年已经两次降息,未来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存在可操作空间,可以考虑继续交替使用这些工具,包括降息、降准或者其他工具。

  黄琳:我认为当前经济下滑的速度正在趋缓,二季度GDP环比增速比一季度高了0.2个百分点,说明经济加速下滑风险减少。未来随着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力度的加强,预计GDP增速将在三季度企稳,三季度或达7.4%,四季度将回升到8.2%左右,全年整体水平超过预期目标。

  当前CPI持续回落,已经进入下滑通道。预计从6月份以后,CPI水平将持续下滑,全年CPI在3%左右。虽然CPI水平下滑,整个经济增速仍将保持在8%左右,不会出现通缩。但是,对于通胀仍不能掉以轻心,CPI的波动未来还存在不确定性,也有上升的可能。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变动等因素都可能推动CPI上行。

  三季度经济还可能继续探底,未来的调控政策或将更多刺激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我认为,应财政、货币政策并用,需求、供给并用,两方面都做才能刺激起来。目前从货币政策来看,物价大幅下滑为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未来仍有多次降准可能,也存在一两次降息的可能。

  中国证券报:经济增长要见底回升,关键是哪些因素发挥作用?是否主要取决于已经启动的基建投资,或是房地产开工?

  王军:目前在消费、实体经济等领域陆续出台了支持的政策,但是短期状况不是很理想。目前来看,经济稳步增长还是要依靠投资,主要在基建投资和房地产两大领域。

  我认为,需要继续加大政策的力度,此前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在一季度略弱于市场预期,二季度才开始发力。所以未来促使经济增速回升,遏制下滑势头,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当然,这一轮经济调整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房地产宏观调控使得房地产投资出现明显的回落。

  黄琳:三季度GDP见底回升的关键点还在于基建投资。从投资来看,前期的调控,包括房地产调控、不断紧缩对投资影响非常大,尤其房地产调控对整个GDP下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当前经济大幅下滑情况下,投资的确是需要重视的方向,包括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当然,从房地产预期来看,短期内房地产宏观调控不会大幅放松,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基建投资。

  各地将继续“出招”

  刺激刚需购房

  中国证券报:两位不约而同的提到房地产投资,接下来各地会否继续出台针对刚需购房的刺激政策?

  王军:接下来地方政府肯定会小动作不断。就我个人了解,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协助有购房意愿购房,因为金融政策、信贷政策的松动对于购房需求的刺激是非常直接的。近期连续几次降准、降息,预计未来的信贷政策可能进一步放松,数量和价格方面都会有松动。目前有些地方政府会想方设法刺激房地产市场回暖,这些都在挑战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心和方向。而未来想要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恐怕还是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建立长效化机制,逐渐使得这个市场的价格回归常态,而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比如增加商品房供应、增加土地供应或在更多城市推行房产税等。

  黄琳:我也认为,地方政府肯定会有很多办法来刺激刚需购房。从现实来看,房地产市场又开始回暖,虽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基调并未改变,但是房地产市场回暖的趋势很难阻挡。降息对于房地产市场回升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解决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失衡问题,一方面,需要从供给层面调整,因为供需严重失衡,房价就会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就是价格调整,相关部门应更多用市场化手段。

  □本报记者 陈莹莹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