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调查显示近八成农民工认为与家人在一起最幸福(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7月18日 14:41 来源:半月谈网 参与互动(0)
农民工的十大期待
在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组织调查的北京协作者结合多年服务农民工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感受与建议:
期待一:与家人在一起
农民工渴望与家人在一起。农民工认为与幸福有关的主要因素中,家庭以绝对优势领先,经济因素退居其后。以家庭为核心的打工奋斗目标,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务工迁徙,逐渐取代个人的单打独斗,成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形式。不仅在老一代农民工中,在被普遍认为“更自我”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对家庭的重视也胜于收入因素。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 ,则成为降低农民工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建议:转变以往单纯由经济角度考量农民工的传统意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农民工“一切为了钱”的狭隘看法,消除“农民工愿意加班”的错误认识,正视其家庭生活需求;通过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减少农民工被动加班的压力;完善落实农民工廉租房、保障房政策,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安家落户,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民工的幸福感,而且可以降低企业因工人被动流动而产生的额外人力资源成本,增强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建设能力。
期待二:归属感
农民工渴望归属感。农民工持续稳定在外务工比例正在稳步递增,他们渴望能融入打工所在地生活。而农民工最稳固的情感链条,主要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对打工所在地,则缺乏归属感。
建议:用工单位、工业区及社区服务部门需要转变对农民工“劳动力”的单一看法,正视其“社区人”的角色;加强社区公众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工与打工所在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建立包容接纳的社区文化。
期待三:社会保障
农民工渴望社会保障。大部分农民工不满意自己的收入。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区,尤其是工业区,生活支出成本往往高于一般城市。同时,由于公共服务缺失,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个人开销较高。农民工低廉的收入通常仅能满足一般生活所需,难以进一步满足其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及其自身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不仅会影响生活幸福感,更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情绪问题。而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收入增长减缓,失业压力加大,缺乏社会保障,使其缺乏生活安全感。
建议:加强对农民工聚集的工业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卫生、教育、交通、邮政等公共投入,降低农民工生活支出成本;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养老保险的跨地域转移;建立适用于农民工的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期待四: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农民工渴望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较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对自己的职业抱有更高期许。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依然是其就业的主要选择,与老一代农民工并无明显差别。农民工难以对自身职业产生认同感,更难以从中获得成就感。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面临的失落和挫败感更强。
建议:相比较农村的整体学历教育水平,新生代农民工显然是乡村社会中高学历的精英群体。需要社会转变以往对农民工“廉价劳动力”、“低素质”的偏见,正视农民工群体的能力与价值,完善法律政策,落实、保护农民工在非体力劳动领域的平等就业权;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尤其是应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探索多样性的专业设置,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选择空间。
期待五:心理疏导和支持
农民工渴望心理疏导与支持。农民工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烦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尤其是相对独立隔绝的工业区内,个体生命被纳入工厂整体的生产流程中,原有的社会联系被切断,新的社会联系又难以建立,没有抒发情绪的适宜途径;同时,工作与生活环境中缺乏相应的心理支持,不仅是孤独,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更让该群体觉得无助,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应充分关注农民工精神心理层面的需求;通过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针对农民工的专业服务体系,积极开辟多元化的社会求助咨询渠道、社会紧急救援服务、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以及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服务,疏导农民工精神心理压力,协助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保障农民工身心健康。
期待六:融洽的人际关系
农民工渴望融洽的人际关系。 大部分农民工认为自己打工所在地人情味平淡,甚至冷漠。而农民工群体在工作中,得到的来自上层管理者、企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尤为不足。尤其在机械化高强度运转的工业区中,单一的生活,快速流动的人群,无一不强化着个体间的戒备,使得农民工群体难以形成彼此间的有效支持。流水线上工作的年轻打工者则直接表示,“打工过程中最痛苦的就是上班的时候天天被老大(老板)骂。” 、“有的时候感到很孤单很寂寞,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建议:提升农民工的城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鼓励扶持农民工自我服务组织;在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企业社会工作;着力打造人性化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社区部门、社会组织、农民工等多方参与的社区支持体系。
期待七: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
农民工渴望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农民工群体不断向未开发的城市边缘迁移,周边配套设施不足。且因收入所限,通常整个家庭集中居住于一个狭小的房间,居住状况差。对于工业区的打工者而言,集体宿舍、出租屋高密度的居住环境,私人空间缺失。同时,农民工聚居区普遍缺乏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商业化娱乐场所如网吧、露天台球桌、卡拉OK、溜冰场等,难以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建议:改变视农民工为“外来人口”只管理不服务的陈旧理念,把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纳入基层服务部门工作职责;以政府购买、公开竞标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并鼓励农民工直接参与,评估服务成效。为农民工开展综合性的社区化服务,创造条件满足其服务需求,不仅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期待八:发展规划
农民工渴望发展规划。农民工普遍呈现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茫然。尽管大部分农民工将“未来长远发展”视为选择工作的第一位,但对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却缺乏明确规划,大多数人模糊地将奋斗目标定位为自己创业、当老板。这个群体渴望改变,愿意付出努力以谋求个人发展,而 “一无所有”、“一无是处”的茫然感却是农民工的现实。
建议:普遍将创业、当老板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背后折射出的是发展出路的狭窄与单一,对自身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缺失。企业必须改变旧有的只将农民工作为廉价劳动力、不能平等提供上升空间与发展机会的用工思路;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应针对农民工进入社会后,获得继续教育机会,实现自我提升的途径提供相应支持;而乡村中学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针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服务,应注重提升农民工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能力建设。
期待九:成就感
农民工渴望成就感。尽管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缺乏成就感与认同感,并认为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态度一般。
建议:将农民工视为“弱者”,隐含着对农民工“同情”、“可怜”的社会宣传,非但不能增强农民工的成就感与社会认同,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农民工的自卑与排斥,导致农民工的“被边缘化”。应提升农民工自我表达的能力,鼓励农民工自我表达,并建立农民工参与社会表达的多元途径。
期待十:幸福的未来
农民工寄幸福于未来。农民工普遍认为当下的幸福感较之从前有了很大提升,但并未提升到理想中的幸福状态;农民工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当下则幸福感平平。而“不幸福”的感觉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尤其在刚刚开始打工生活的年轻农民工间,很多人直言当下没有幸福感。
建议:农民工对于幸福的期待正在提高,其需求愈发多元化,并非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希望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生活、职业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不能分享社会优势资源,缺乏上升空间,这一切,都将使农民工改变自身生活的努力越发艰难,使其难以对自身的生活产生幸福感。应珍视该群体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加快社会政策、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建设;激发农民工群体的潜在能力与价值,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充分调动农民工的参与。

【编辑:黄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