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企业贷款需求疲弱 宽松货币恐难贯彻到底

2012年07月20日 10:3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在外部经济冲击不断持续,国内经济增速明确下行的背景下,央行6月以来两次果断降息,显然不仅是为“稳增长”放松银根,而是确确实实反映货币政策已经出现重大转变,标志着货币政策周期性转向。但是宽松货币是政策意愿,在实践中恐难贯彻到底。

  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响应度”明显比国外商业银行高得多,特别是在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目标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明显较大。例如,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银行业新增贷款增长达27%,同比高出1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为50.5%,比2008年第四季度提高了12.7个百分点。

  2009年美联储同样实施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总资产规模2009年4月底同比膨胀了133%),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流动性(例如开设新的信贷项目),但是这些流动性并没有自动进入市场,也没有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膨胀。

  一个简单的原因是因为美国银行业基本私有化,美国商业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方面根据本身的具体情况和判断行动。当时由于美国商业银行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他们并不愿意放款,从而导致货币乘数低,信贷并没有完全在市场释放。例如,美国货币供应量M1、M2增量并不高(2009年2月的M1、M2同比增量仅为13.66%和9.78%,这在危机时期并不算高)。显然,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体制下,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及其发挥的作用不同。

  然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贯彻”货币政策的态度上可能出现变化。中国商业银行“积极贯彻”货币政策的一个条件是“丰厚”的利差,而在本轮央行降息的同时大幅度调整商业银行利率浮动空间,虽然从理论上有利于利率市场化,但对银行却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银行业竞争空间只能是向下浮动贷款利率和向上浮动存款利率,缩小银行利差并减少利润。显然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尤其是在整体经济不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在继续“全面贯彻”宽松货币政策还是保持盈利,两者中作出选择。因此,经济形势越严峻,商业银行“贯彻”货币政策的力度就越弱。

  另一个妨碍宽松货币贯彻到底的因素是企业态度。当前,企业对货币政策传达出的“宽松”意愿似乎并不领情,也不是很积极。事实上,今年以来,几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后向市场释放的数千亿元流动性并没有完全转化为贷款。银行已经加大了向企业的放贷力度,政策面也加快对民间金融开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等,但收效甚微。

  正如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言:紧缩的货币政策好比是勒紧马绳,马不得不减速;而宽松货币政策好比是放松马绳,马可以加快往前跑,也可以不跑。因此,相较紧缩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较差。当央行在一个月内两次降息,既反映了央行实施宽松货币的决心,也反映出经济形势的严峻。因此,对于越来越市场化的中国企业来说,盲目向银行要钱上项目的历史不会再现。

  从上半年银行信贷结构分析,虽然6月信贷增量达到近9200亿元,高于市场预期,但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下滑,短期贷款猛增。6月,中长期贷款仅增长1600亿元,低于5月,反映出贷款需求疲弱。而短期贷款猛增,银行冲规模的嫌疑很大。这些并不仅表明信贷结构存在问题,而是企业对未来经济缺乏信心。因此,从总体看,这一轮宽松货币恐难贯彻到底。

  (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潘正彦)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