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高收益”为诱饵 20万养老钱竟成保单一张

2012年07月31日 11:01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如遇侵权可拨打12378保监会投诉专线

  到银行存款,事后却发现存单变成保单;投保时说得“天花乱坠”,理赔时却百般推托;股市不景气、银行利率低,投资型保险就被说成稳赚不赔的高收益理财新品……

  尽管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但保险行业仍存在违规销售之风。据新华社消息,保监会日前披露,上半年对存在误导销售的人身险公司和相关负责人进行查处,罚款超过300万元,并表示将对各公司治理销售误导的真实效果进行检验。

  保险合同犹如“天书”?

  “有些客户信赖知名品牌,结果使得一些知名保险公司有机可乘。”昨日,信泰人寿总公司的蔡璨对记者说。

  赵先生就是这个典型案例的受害者。赵先生说,某知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向他介绍,某项保险投入低,只要每年交1000元,持续12年后,即可返还所有本金。这12年里,每年保险公司还会给客户一定的分红。

  时隔两年后,赵先生才惊讶地发现,业务员所说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缴费期限是12年,而保险受益时间则为72年之后。深感上当的赵先生来到保险公司要求退保。该公司的负责人称,当时给赵先生办保险的业务员已经辞职不干了,此后便一直杳无音信。

  日前,杭州本地某知名网上社区一则名为《心酸吐槽:老人20万存款变保单,没了》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

  发帖网友称,她父亲去银行存款,一名穿着类似银行工作人员的人向父亲介绍一款高息理财产品,不但三年后可收回本金、每年分红,还免费赠送一份十年期的保险。老人信以为真,陆续存了20万。三年之后产品到期,父亲去银行一查才知道自己20万养老款买的是一份长达20年的分红型保险产品,现在本金取出来不但没有收益,还要亏1.5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保监会早在2004年就在《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保险条款应通俗易懂。

  然而,由保险合同条款的晦涩性引起的纠纷仍然屡见不鲜。网友“随风而去”在天涯社区论坛发帖,称自己后悔听信某保险公司代理人推荐,购买了一款两全险产品。该公司后续服务质量欠佳不说,那份长达34页的保险合同犹如“天书”,根本无法理解。

  涉及销售误导投诉同比增1.5倍

  根据中国保监会通报显示,上半年销售误导自查自纠中,电销渠道、银保渠道问题仍然是销售误导的重灾区。

  “从暗访银行网点的情况看,仍有2%的银行网点存在多类销售误导问题,尤其是将保险产品混淆为银行存款或银行理财产品进行销售,承诺、夸大产品收益。”昨日,中国保监会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客户投诉销售误导的案例中有56%被查实,全国有8.6万家银行网点提供了不真实的客户信息资料。

  据初步统计,上半年保监会系统收到的涉及销售误导的信访投诉同比增长1.5倍。

  人保理赔部经理夏奈对记者说,客户对购买保险过程中有异议,甚至担心存在销售误导时,可以拨打12378投诉维权专线。

  “尽管主管部门、法律法规有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利益面前,企业常常将诚信丢弃,其实质是违约成本太低、维权成本太高所致。只有疏堵结合、合理制定政策,通过加大违约成本、提高维权力度、规范市场行为,让保险产品重获公信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保险销售现象。”夏奈说。

  新近出炉的一份保险业客户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保险客户对保险业最不满意的是:保费高、理赔难,宣传不实、业务员素质低,产品推销方式粗劣、服务差等。被访客户认为保险行业需要改进的问题则在于服务水平、理赔、保费、产品推销方式、合同条款和保险的社会形象。  实习生 黄洁杰 记者 李长灿

【编辑:李金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