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国际环境下“中国贸易”需深度调整

2012年08月31日 09: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8月24日至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广东省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就当前经济走势特别是稳定外需、加快外贸转型升级进行调研。这已是本月内温总理第二次到中国地方省市进行经济调研。温总理此次调研,表明领导层对于出口跌势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担忧。凸显了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的严峻。

  商务部7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进出口18398.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0%。其中出口9543.8亿美元,增长9.2%;进口8854.6亿美元,增长6.7%;顺差689.1亿美元,增长56.4%。而7月份当月,出口仅同比增长1.0%,远低于上月的11.3%以及市场预期的8.8%。与此同时,进口同比增长4.3%,同样逊于上月的6.3%以及市场预期值7.0%。

  从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数据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外贸的增速,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有较大的回落,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全年实现10%的增长目标还能否实现以及未来中国的外贸能否触底反弹的担忧。

  最近,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组织了多场有关对外贸易方面的形势分析会和论坛,邀请业内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官员就当前和今后的外贸形势、企业面对的困难和发展机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发达经济体集体疲软 国际经济贸易形势难言乐观

  专家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降低,我国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压力在加大。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欧元区的经济衰退风险正在增加,美国的失业率高企对居民的消费形成了抑制,日本也面临着出口放缓的压力,这些因素制约了市场需求。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8月17日新出炉的报告显示,美国民众对该国经济的信心正在增强。继今年下半年伊始经济缓慢增长之后,最近美国又公布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经济数据,这缓解了人们对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但也凸显了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且不平衡。

  8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从7月份的72 .3升至73 .6,为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7月份就业增长加快,裁员活动在春季大幅增加之后也在放缓。尽管欧洲陷入衰退及亚洲经济增长放缓,但迄今为止对经济复苏贡献最大的出口仍意外保持了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同时消费者支出也在增加。但美国经济增长依然不振,第二季度经济产值仅增长1.5%,多数经济学家预计下半年经济仅会温和增长。失业率仍处于8.3%的高位,并且在过去的三个月中有两个月出现上升。8月17日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反映了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现状变得更为乐观,但对未来则变得更为悲观。

  专家指出,虽然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但是经济基本面仍然稳定在温和增长态势。作为几年来痛苦去杠杆化的结果,无论是美国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还是美国全社会负债占G D P的比重,目前都已经显著下降。如果说今年外贸还有亮点的话,那么与欧盟和日本相比,美国将是我们外贸的亮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对欧盟出口的形势不乐观,虽在估计之中,但欧债危机进一步发展升级并趋于恶化,以及欧盟各国进口需求急剧下降,则超出了很多专家的预判。

  欧盟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即使今年上半年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被美国取代,但是其占我国出口市场的比重仍然在17%左右,欧盟需求下降,我国对欧出口必然受到影响。

  由于受财政紧缩、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经济衰退现象尤为严重,带动了欧盟经济的整体下滑。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16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年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 .3%,明年仅能实现0.7%的微弱增长。意大利和西班牙今明两年经济都将陷于衰退泥潭,而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速低迷。IM F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最迫近的风险仍是决策行动滞后和不足所造成的欧元区债务危机恶化。

  8月14日,欧盟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今年二季度,德国经济环比增长0.3%,法国经济零增长,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经济环比分别萎缩0 .7%、0.4%和1.2%,希腊经济同比则下降了6.2%。上述经济指标透露两层信息:第一、德国经济出现放缓趋势;第二、重债国依然看不到经济增长的希望,衰退尚未触底。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孙振宇认为,由于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和外交权,解决欧债危机有很多困难。欧盟要真正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欧洲目前还是处于停顿或者缓慢衰退的情况。所以欧元区整体的情况并不是那么乐观。我觉得欧债危机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才能解决”,孙振宇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全球经济的放缓已经不止是几个欧洲问题国家的事情,4年来的经济动荡使一直以来经济傲视群雄的新兴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最近很多迹象显示,以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为代表的大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出现了减缓和波动。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本7月贸易逆差额创下有记录以来该月最高水平,原因是该国对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出口大幅下降。

  日本政府8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 日 本7月 对 欧 盟 出 口 同 比 下 降25%。随着日本继续大量进口燃料以代替损失的核能,日本的月度赤字升至5170亿日元(合65亿美元),这几乎是普遍预期的两倍,也是自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7月最大逆差额。

  中国制造遭遇美“再工业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挑战

  专家们认为,除了欧美经济疲软造成需求不足之外,中国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外部贸易环境。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与我国企业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各国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数量增加,再加上美国大选的地缘政治加大了世界经济特殊的不确定性。

  竞争力是外贸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局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努力抢占制造业高地,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不断增加。

  金融危机以来,美欧国家认识到实体经济对国家竞争力和就业的重要性,都提出了发展实体经济的主张。欧洲一些国家提出了产业回归的计划,美国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尤其是奥巴马上台后,先后启动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国家机器人计划”、“选择美国倡议”、“国家出口倡议”等一系列项目和计划,努力抢占制造业的高地,希望通过掌握这些高新技术,培养出新的优势产业,继续掌控全球产业布局的主导权。

  2011年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达到了559亿美元,增长了1/3,已经超过中国再度成为全球在该领域投资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在传统的产业领域,美国大力宣传传统产业回到美国去。除此之外,美国对这些产业回归采取了鼓励的政策,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到2015年,美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将非常接近。2020年美国可能从海外回流岗位300万个,5年以后中国沿海工业的总成本比美国的一些地区只低10%到15%。2012年以来,佳顿、卡特彼勒、耳机生产商SleekA udio、玩具生产商W ham -O等企业撤掉部分在中国的代工工厂,把生产线搬回美国。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向晨认为,美国的重振制造业战略是美国的长期战略,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挑战看,主要会增加中国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美国制造业的战略与我国的产业升级战略之间存在矛盾,因为我国产业要发展也要从低端走向中端和高端,而且也可能造成一部分中高端制造企业的回流,围绕高端制造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而同时,如果中国能够增强忧患意识,采取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完善投资政策等措施,就能够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和竞争中打造和形成自己的新优势。

  张向晨同时指出,现在国际社会正在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而美国工业化革命浪潮出现了四个特征:第一,无线网络技术快速增长。美国计划在五年之内,使它的第四代网络覆盖率达到98%;第二,云计算带动大数据时代。大企业大量使用云计算的方式,储存和数据处理能力大大增强,可以节省90%的费用;第三,推动智能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典型例子就是数字和技术的机械结合来重塑制造业。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3D打印机;第四,酝酿新能源的技术突破。美国在2010年页岩气存量已经超过了1300亿立方米,80%的天然气可以自给了。有人预测在2030年甚至更早的时候美国就可以实现能源独立,它可以用很便宜的能源来支撑制造业发展。

  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每当这个时候,共和与民主两党内都会出现对华强硬的声音,或许将对中美贸易产生一定影响。不过专家认为,无论谁当总统,中美经贸关系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就曾攻击奥巴马对华接触的贸易政策“已经失败”,并称,如果入主白宫,第二天就将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并对中国产品征收额外关税。

  罗姆尼的强势攻击恶化了美国国内对华经贸合作氛围,责难中国、贸易保护得到赞扬。民主党方面,为了竞选连任,奥巴马政府一方面为自己的对华经贸政策全面辩护,另一方面攻击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规避贸易规则”态度明显升温。

  中国国际贸学会中美欧战略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何伟文认为,今年美国大选的中心问题是国内经济,其中关键是失业率仍顽强地处于8%以上。“中国因素其实不如上次大选强。罗攻击对华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不过是攻击奥巴马经济政策导致复苏乏力和失业高企的替罪羊。这种情况在大选结束前仍将持续”。何伟文认为,总体看来,无论谁当总统,中美经贸关系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最近两党两次更替总统,中美贸易都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2001年共和党小布什取代了民主党入主白宫,恰逢经济衰退,对全球贸易连续两年下降,但对华贸易持续增长;2009年民主党(奥巴马)又取代共和党入主白宫,恰逢金融危机,当年对全球贸易萎缩了22.9%,但对华贸易降幅不足此一半。2010年回升幅度,对华贸易仍略高于对全球贸易。结果,2010年对全球贸易仍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对华贸易则高出了12.1%。“这说明,中美贸易的客观基础在于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和产品适用性,不是政治家们能轻易改变的。”何伟文说。

  低成本竞争优势衰竭 企业成本压力大增

  外贸企业陷入困境除了与外部环境有关之外,国内因素也不容忽视。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人民币汇率等要素成本和资产价格显著持续上升,我国持续30年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逐步衰竭。专家们表示,近几年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是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外贸进出口下降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用工成本上升,过去3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上涨33%,过去两年大部分地区每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20%以上,今年以来又有部分地区上调工资,企业“五险一金”支出也相应增加。劳动力的成本上升成为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其次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去两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9.6%,尽管今年部分基础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调,但仍处于高位。尤其是土地的价格上涨非常快。再次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能取得贷款的企业也反映融资成本较高。目前,出口企业对外提价困难,利润空间受到压缩,经营压力加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指出,尽管在目前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广东、深圳还在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对这点不了解,发给职工的工资已经远高于最低工资标准,但是这种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员工们自然而然认为,既然政府都在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就应该给我们涨工资。所以,对企业而言工资上调的压力也非常大”。

  赵晋平认为,产业转移对我国外贸增速回落和沿海省份出口下降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从今年年初的情况来看,我们整体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在很大程度上和东部沿海地区对全国出口贡献明显下降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讲,其中出口产业转移的趋势还是比较突出的”,赵晋平说。

  赵晋平以深圳的富士康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出口的影响。富士康2011年的出口占到整个深圳市出口的18%。虽然今年一季度富士康在大陆的公司出口量增长了48%,但是大部分订单已经从深圳转向了河南、四川。“富士康在深圳的员工最多时达到五十万,现在不到四十万。仅仅深圳富士康这一个企业的产业转移、订单转移,就使得深圳市出口速度回落了5.8个百分点,”赵晋平算了一笔账,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乏力、下降、回落,实际上也是导致我们今年出口形势严峻原因之一,尤其是产业转移。“按理说,这和我们鼓励的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相一致的,应该说是产业转移取得的成效之一。问题在于中西部不论是产业配套环境,还是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和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它们增长很快,但是对于全国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或者增长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赵晋平说。

  我们在广东或者沿海地区调研发现,除了部分企业向中西部内地转移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把生产基地和订单直接转向了国外。

  自主创新可以缓解外贸压力

  赵晋平认为,下阶段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应该主要在三方面:

  第一,要加紧落实已经出台的或正在出台的稳定外贸政策措施,加强跟踪和监督。

  第二,加强宏观政策微调的力度,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尤其是企业反映突出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有的企业反映,它们即使能贷到款成本也在10%以上,企业不堪重负。降息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但还远远不够”。

  第三,在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使工资增长在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节奏,避免导致有关工资上升的预期明显上升,这会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赵晋平同时为外贸企业今后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培育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是应对危机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企业在困难的形势下,通过创新、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开发,还是有希望缓解外贸压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样一家做厨房电器的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并不大,大概几千人。它的厨房电器50%销向欧洲。在今年这种形势下,出口增长仍然达到20%以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断发明创新,开发新产品。它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产值的4%。它的专利130项,2011年新产品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60%。”赵晋平说。 (记者金辉)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