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显露雏形

2012年08月31日 11:0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今年4月,东盟国家7家证交所首席执行官(CEO)齐聚新加坡,启动了东盟国家交易所(ASEAN Exchanges)的连接计划。按照此预定计划,今年9月,新加坡交易所(SGX)和马拉西亚交易所(BM)率先连接,10月泰国证交所(SET)加入,届时新马泰三国交易所将能在各自交易所上直接买卖彼此股票。

  在不久的将来,越南河内证交所(HNX)、胡志明市证交所(HOSE)、菲律宾证交所(PSE)和印尼证交所(IDX)将陆续加入连接计划。

  分析人士称,东盟国家交易所的交易系统连接计划涵盖6国7家证交所3613家上市企业,总市值达1.98万亿美元(截至2011年年底),其正成为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新的标志,其产生的整合溢价也成为外界关注和追逐的焦点。

  酝酿5年获突破

  东盟区域内统一证券市场的设想始于2007年。2010年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四国证交所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由后者为四家交易所设计区域性交易平台;随后,印尼和越南两国对该提议表示支持。2011年4月,马来西亚交易所、河内交易所、胡志明交易所、印尼交易所、菲律宾交易所、泰国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共6个国家的7家交易所的CEO在印尼举行仪式,正式宣布东盟国家交易所成立。

  为提高区域内交易所的整体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各交易所间产品和流动性共享,东盟国家交易所推出了“东盟之星”(ASEAN Stars)品牌,即将6个国家各30只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股票集合起来进行宣传推广。

  在今年4月,新加坡交易所CEO马格纳斯·波克尔在东盟国家交易所的第16次CEO会议上指出,东盟国家交易所交易系统间的相互连接,是打破该地区跨国交易障碍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盟国家投资者将因此享有更广泛、便利的投资选择,以把握区域内的增长机会。同时,在该次会议上,东盟国家交易所还与富时指数公司达成协议,后者将提供一系列的东盟市场数据及分析资料。此外,东盟国家的交易所也在与其他世界级的交易所洽谈合作。

  泰国证交所总裁乍霖蓬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整合后的东盟国家交易所按市值计算将成为全球第八大交易所。数据显示,首先参与连接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交易所的市场规模占据了东盟7个交易所1.98万亿美元总规模的近三分之二。

  整合有助提高竞争力

  东盟国家交易所的推出是东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据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规划蓝图,东盟计划在2015年实现资本市场一体化,具体目标包括: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公司可以在区域内任何一个资本市场发行证券筹资;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区域内的任何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从现实层面来看,东盟国家交易所的规模相比全球几大交易所集团而言多是“小字辈”,如按市值计算,新加坡交易所在全球排名第21位,马来西亚证交所排名第24位,泰国证交所排名第27位,通过并购整合形成合力,有利于提高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力,避免被边缘化,同时也有利于确保区域内资本市场流动性,更好抵御境外热钱的冲击。

  泰国证监会(SEC)主席Vorapol Socatiyanurak8月30日在“聚焦泰国2012”年会上表示,东盟资本市场一体化还有利于深化东盟国家间金融业务和资本项目等方面的合作,能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实现区域内资源自由流动和资本有效配置。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技术和监管方面,资本市场的合作能够“倒逼”市场环境和政策调控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以进一步强化区域内经济金融的整合。如泰国证交所在8月29日宣布,交易所完成开发新的具有更高运算能力的证券交易系统“SET CONNECT”,并在9月3日正式投入运营。另外,由于交易规则、会计和税收方面的统一,东盟国家交易所也将朝着更加便利投资者的方向发展,乍霖蓬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随着新马泰率先实现交易平台连接,泰国将取消投资者股票买卖的资本利得税。

  也正是由于这一巨大的合作蓝图和发展愿景,东盟国家交易所及其代表的东盟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也吸引了发达经济体参与其中,寻求“分得一杯羹”。如韩国证券交易所此前参股援助建立老挝交易所(占49%股份)和柬埔寨交易所(占45%),与马来西亚交易所合作发展债券交易系统;东京证券交易所援助建立缅甸交易所;澳大利亚近来也加强对东盟资本市场的援助和合作。

  □本报记者 吴心韬 曼谷报道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