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西省百强民企榜发布 海鑫钢铁集团蝉联榜首

2012年08月31日 11:10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经过一年多市场洗礼,省百强民营企业认定名单(2011年度)8月30日新鲜出炉。

  此次评定由省工商局、省民营企业协会组织。这份百强榜单中的上榜企业,是从全省众多参与企业中,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民企精英。

  据省民营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榜单共涉及14个行业门类,呈多元化发展格局,制造业、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依然占据主要位置。与过去相比,采矿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呈明显增加态势。值得一提的是,以第一产业和以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第三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大量出现,成为百强企业一大亮点。

  海鑫蝉联首位

  此次评定,以企业2011年度销售收入、年末净资产、年纳税额三项基本经济指标为主要计分依据,结合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信用等级等辅助指标进行计算,得出山西省百强民营企业最新排名。本着持续、客观、公开、公正原则,经综合评分排队、认定领导组审定、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一,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山西建邦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凌志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沁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排列第二至第五名。

  细读上榜百强,从基本数据看,2011年度百强民营企业总体情况向好,经济指标增长明显,主营业务行业多元,相比上年度,2011年度山西省百强民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明显。10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为2241.41亿元,比2010年1581.7亿元增加了659.71亿元,同比增长41.7%。

  24家企业净资产超10亿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区域分布情况看,2011年度百强民营企业地区分布集中程度依旧相对较高,不均衡状况更加明显。百强企业地域分布在维持上年度基本格局的基础上集中度更加明显,运城、太原和吕梁三市分别占22、21和19席,总数增加3家。

  晋中市12家,临汾市10家、长治市9家、大同市3家、忻州市2家,而朔州、阳泉两市仅各有1家企业入围,晋城市则是榜上无名。

  从企业2011年年末净资产的规模分布看,有24家企业超过10亿元,其中年末净资产最多的是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达64.65亿。山西凌志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华通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沁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茂胜煤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年末净资产分别为32.51亿元、26.6亿元、23.68亿元和23.54亿元,分列第二至五位。相比2010年年末净资产超过10亿元的企业略有增加。

  社会贡献突出

  百强企业在安排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弘扬创业精神、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很多企业已然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离不开、社会就业离不开、经济发展离不开的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百强中的54家共有职工23万多人,户均解决就业4385人。

  此外,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等社会责任彰显。海鑫集团投入5000万元成立以公司创始人李海仓先生名字命名的“海仓慈善基金会”;灵石存山实业400余名员工中有100多名是残疾人、交口县旺庄生铁有限公司资助130余名大学生上学等等。

  行业偏“重”状况未改变

  综观2011年度山西省百强民营企业数据,结合相关资料和信息可以看出,我省民营经济在经营管理上税收负担重、融资能力弱,在总体经济发展上行业仍偏“重”、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比较突出。

  2011年度百强的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同比达到41.7%,但纳税总额增长率却高达106.4%,几乎是销售收入增长速度的两倍。百强民企中,仅有海鑫实业、安泰股份、亚宝药业和美锦能源4家上市公司,占比4%。同时,百强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涉及行业门类众多,但行业偏“重”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原煤采洗、炼焦、钢铁、发电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贡献率方面仍是主要来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小。粗放型增长以及高税收等因素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省民营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建议,今后,广大民营企业做好煤这篇大文章的同时,最好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加快投身低消耗、低成本、高质量的新兴产业,做好非煤这篇大文章,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企业转型。民营企业可凭借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灵活的机制,抓住时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显身手,在某些细分市场里快速形成竞争力。

  当前,我省民营企业还受到了较多的不平等待遇,面临着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政府需要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提高其战略地位,给予更多的支持。

  本报记者 郑书成

【编辑:李金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