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药品安全“黑名单”需强化惩戒力

2012年08月31日 13:52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发布《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规定(试行)》,对于因严重违反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的生产经营者及其责任人员的有关信息,将通过政务网站公布并实施重点监管。

  药品安全“黑名单”规定的施行,给那些不法制药企业敲响了警钟,也使患者有了“定心丸”。尽管目前“黑名单”这张大网还未完全撒开,但其威慑力足以震撼整个医药行业。

  近年来,药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个别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利,疯狂地进行假药生产销售,严重影响了医药市场的正常秩序,给人民群众求医问药带来极大的危害。从国家层面建立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无论是在医药行业的监督管理,还是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都能够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

  在国家层面设立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公众并不陌生。早在2009年10月实施的《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就明确提出建立企业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但由于没有配套机制做保障,这项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今,国家层面再次将“黑名单”制度移植到药品领域,如何落实到位是关键。

  首先,实行“黑名单”效果好坏,往往取决于制裁力度的强弱,尤其是要给“黑名单”的惩戒项目上填充内容,让作恶者付出代价。正如一些发达国家所做的那样,企业只要上了“黑名单”将永远不能参与政府招标,永远难获新药的审批;其次,针对近年来药品质量事件中暴露出来的罚款惩治力度不够、药害救济赔偿渠道不畅等问题,“黑名单”制度要做到必要的补漏拾遗;最后,药品安全“黑名单”要坚决防止“灯下黑”,及时惩戒在监管环节履职不力甚至胡乱作为的公职人员,破除其利用监管漏洞铺设后路的可能。通过加强地方政府及其监管部门的责任连带处罚,倒逼职能部门切实履行好职责。(廖海金)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