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达沃斯论坛:只有创新才能延续制造业优势(图)(2)

2012年09月12日 10:39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言论集萃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银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行业洗牌,中国银行业的集体崛起成为未来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

  ——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杰弗里·厄尔文

  许多中国企业已开始通过并购、建立成本领先之外的竞争力以及其他举措向全球化企业发展,但它们面对的未来局势也更加严峻。这些企业正处于过去的成功与未来不确定之间的关键支点,面临国内市场放缓以及全球竞争日趋白热化等挑战。

  ——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麦维德

  能源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加上智能电网、IT体系可以推动全球能源的变革。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

  如果欧元区不想解体,就必须建立起一个稳健、有活力、可持续的欧洲货币联盟,而且还要建立起一个财政联盟,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进一步整合和加强单一市场。

  ——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列昂

  全球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正进入命运攸关期。世界经济相互关联,欧洲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需要寻求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保罗·波尔曼


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与会嘉宾提供了深入交流的机会。图为两名与会嘉宾在会议间隙继续沟通交流。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改变格局营造未来

  “未来经济”成为会场内外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词,如何认识经济下行的风险,实现战略转变,是本届年会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围绕基础设施、金融以及能源行业的战略转变,与会嘉宾达成的共识是:创新经济,改变格局,方能创造未来。

  在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召开的第一天,“未来经济”成为会场内外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词,如何认识经济下行的风险,实现战略转变,是本届年会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围绕基础设施、金融以及能源行业的战略转变,与会嘉宾达成的共识是:创新经济,改变格局,方能创造未来。

  近期,国家发改委连续批复一批轻轨、地铁以及公路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时间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摆脱世界经济低迷现状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投入,这将有利于创造收入,保持就业,为高增长奠定基础。”世界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总裁林毅夫在论坛上表示。但他同时也指出,基础设施投资的效果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看出来。

  在主题为“战略转变:未来基础设施”的分论坛上,嘉宾们还将目光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创新领域。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其项目规模较大,周期较长,需要数目庞大的资金保证。如此巨大数额的资金从哪里来?北京首都创业集团董事长刘晓光认为,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走向平稳运行后,扩大内需、投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创新等就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合理资源配置的要求,因此基建融资形式的创新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投资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多元化融资形式构建的融资平台将会取代以往的一元化融资模式。信托产品的发行,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的参与等不仅可以打破以往的格局,同时也从运营模式上实现了创新。”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领域的创新也受到广泛关注。在“战略转变:未来金融”分论坛上,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银行业已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后起之秀,面对移动金融等发展新趋势,中国银行业正迎来创新经营方式的新机遇。“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2011年,中国银行业整体实现了超过30%的成长,在后危机时期,全球银行业纷纷着手重建公司文化和治理结构,这为中国银行业转型升级,实现从粗放增长到精细化、差异化增长提供了绝佳机会。”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说。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金融的兴起,移动支付、移动信贷日益取代传统交易,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招商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认为,移动支付、人人贷、众筹融资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中国银行业应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并适应技术变革的需求,将为零售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服务列为发展重点。

  当然,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能源领域如何重塑也不能忽视。“全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包括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的清洁能源项目以及北美正在兴起的页岩气项目等。这其中,政府有责任尽可能地促进企业对相关项目进行开发。”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简蕙芝说。

  对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优势还是在市场,“能源需求的增加量很大,市场本身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鼓励能源创新以及新技术方面的投资。”本报记者牛 瑾李春霞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