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保险“传销论”惹争议

2012年10月18日 13: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中国保险“传销论”惹争议

  作者 陈康亮

  近日,关于在中国卖保险是否就等于“搞传销”一事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驳斥者有之,拥护者亦不少,一时间势同冰炭。

  16日,针对保险营销是否传销的话题,有媒体发布了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截至10月16日12时,在60606份调查样本中,有40.52%的网民承认“保险传销论”,50.32%的网民认为保险不是传销。

  大部分认同“传销论”的论者纷纷痛陈“被坑”经历,直指保险营销员的“销售误导”。甚至有经济学家炮轰“中国保险业就是搞传销”。

  经济学家郎咸平日前在其主持的《财经郎眼》节目中公开炮轰中国保险业。他表示,目前保险业的营销模式事实上就是传销的一种,表面是保险公司,其实却是“老鼠会”,“我们现在对传销嗤之以鼻,但万万没有想到,传销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的业态,尤其是人寿保险。

  在节目中,郎咸平举了一个保险类似传销的例子:某家中资公司,招了一个全无经验的推销员,他的佣金是一个月880元人民币的话,他的上一级主管可以分得2045元,如果找一个绩优业务员,如果每个月赚4000元,他的上线能赚到5340元,再上线能赚16860元……

  除了炮轰卖保险就是搞传销外,郎咸平还将矛头指向保险业的“暴利”和理赔难,称“买保险是最大的不保险”。郎咸平的说法在网络上得到了一些网友的支持,但大多数业内人士及专家并不认同。

  中信建投缴文超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营销与传销有本质的区别:1.传销实际没有真实的产品作为载体,但保险有报单作为产品;2.传销人员的收入是直接与其发展的下线数量挂钩的,但对于初期保险业务员而言,其收入更多的是与其实际完成保单的业务量相关;3.保险业务也不像传销那样暴利,实际保险业务员的佣金分首期佣金和续期佣金两部分,首期佣金占的大头,续期佣金则逐年递减,占比相对较小,郎咸平采用的数据主要是首期佣金。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中心执行主任陈秉正亦表示,虽然保险分销体系跟传销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不能机械地将二者混为一谈。

  自1992年,保险营销体制引入中国以来,对推动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与中国制造的“人海战术”相类似,中国保险业同样以数量庞大的保险代理人为支撑的创造了中国保险规模增长的奇迹。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保险营销员数量已达335.7万人,居各大金融业之首。

  尽管如此,多名保险行业分析师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尽管问题没有郎咸平说的那么严重,但部分保险代理人员缺乏诚信以及保险业营销体制不完善的确影响了行业的持续发展。

  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寿险公司销售误导投诉同比增长97.72%。而上半年,中国四大上市险企的退保金金额依旧居高不下,累计达到了362.2亿元。

  监管层也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年初,新任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就曾明确表示,行业社会形象亟待改善。10月8日,保监会发文指出,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营销体制改革”,并提出改善营销员特别是基层营销员的待遇,可以将代理制转为员工制,建立规范的保险营销激励制度;同时,鼓励保险大型中介企业、集团等开展寿险营销业务,支持汽车企业投资设立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等,希望增强新渠道,使保险营销改革转型有更健康的渠道来承接。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层此次表现的决心值得肯定,如能坚定执行,其提出的目标可以实现。尽管部分保险公司因人力成本可能不愿意转变,但事实上,监管当局多年推动营销体制改革,一些理解政策到位的偶像或精英营销员已通过组建或加盟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转型为职业销售经理人。(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