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对外投资合作规模扩大 合规制度亟待建立

2012年11月05日 16:43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以对外投资合作为内涵和基础的“走出去”,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至今已经十年。“走出去”既是国家战略,也有助于中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使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对外合作规模扩大

  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劳务合作,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其中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746.5亿美元,年均增长26.9%。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居全球第6位和第13位,与2002年相比名次分别提高了20位和12位。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4247.8亿美元,共设立境外企业1.8万家,资产总额累计近2万亿美元。“十一五”期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合计2.3万亿美元。这期间,通过境外投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6909亿美元。

  据初步测算,2003年~2011年,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出口约1688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国产大型成套机电产品。大型承包商通过承揽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将部分项目业务分包给国内中小型施工企业,以促使中国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

  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和营业额分别由2002年的150.5亿美元和111.9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423.3亿美元和1034.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0.4%和31.3%。2002年~2011年,合同额和营业额合计分别为7374.1亿美元和4646.1亿美元。截至2011年,合同额和营业额累计分别达到8416亿美元和5390亿美元。

  对外工程承包的对外劳务合作的开展,为国内剩余劳动力提供部分境外就业机会。截至2011年,我国累计派出劳务人员588万。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还带动国内相关产业中小型加工类企业“走出去”,并吸引东道国、第三方企业入驻。截至2011年底,合作区累计实现总产值68.5亿美元,上缴东道国各种税费2.4亿美元。2011年末就业员工总计2.5万人,其中当地员工2万人。

  合规制度亟待建立

  “走出去”意味着跨越边界和文化。国家之间的边界不再似一堵墙,而像一条纽带,将各个国家联系在一起。但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相关规定不尽完善的国家投资之时,合规问题尤其突出。

  安永公司2008年以来对全球公司风险状况的调研报告显示,这5年当中有4年合规都被全球公司视为风险之首。

  近年来,一些曾被中国企业认为具有地缘政治优势、投资踊跃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转化为高风险的投资地区。投资风险与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对发达市场而言,跨国公司被《反海外腐败法》处罚动辄达上亿美元,而且信誉严重受损。中国公司若开拓发达市场,也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第十项原则专家组成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中国正处于此轮合规治理潮流的重点地带,对中国企业来讲,合规制度的建立更显迫切。

  中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走出去”合规经营问题。

  今年4月9日,商务部牵头,七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提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第一个即为坚持合法合规,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坚守各种合同制度,坚决抵制商业贿赂,严禁向当地公职人员、国际组织官员和关联企业相关人员行贿,不得借助围标、串标等违法手段谋取商业利益等。

  对此,具有125年历史的美铝给出了“着眼于长远才能合规,才能想到守规”的建议。其中国公司事务副总裁黄志湘认为,从公司执行层面来看,首先要有组织架构的保障,其次要有机制来保障。“跨国公司完善的部分在于机制,靠机制来管理。除了机制以外,还包括定期检查和监督制度,比如严格的财务审计制度等。”黄志湘说。

  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则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合规问题中,法律法规在不断健全,但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可以通过建立征信体系来倒逼信用体系的完善。

  陈全生说:“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契约经济需要法律体系的保护,也需要信用体系的保护。失信包括两种:不法失信和不良失信。而失信行为有95%都是不良的失信。通过征信体系,信用能形成威慑力量,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失信会变成对全社会的失信。失信成本高时,企业会认真考虑信用建设。”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