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垄断行业改革或是中国经济转制突破口

2012年11月08日 09:40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学者:垄断行业改革或是中国经济转制突破口
记者周岗峰 摄

  【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需要转制。转制的过程涉及原来的体系要破坏掉,形成新的体系。新的体系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新的土壤,让新的体制有机会产生,另外一方面在新的体系还没有形成之前,不能将旧体制完全破坏掉,需要保持整个系统的相对稳定。

  陈道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1976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主要研究方向:货币政策、金融改革。参加中财办、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组织的多项课题。著有《我国外汇市场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现状与产生原因》、《正确看待中美贸易差额》、《中国金融战略2020》等。

  师从国务院参事夏斌和央行行长周小川两位名师,但陈道富内敛、谦虚。

  “虽然在经济领域从事了10年的研究工作,但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未完全构架起自己的体系。”陈道富说。

  1999年,厦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陈道富北上求学,归于著名经济学家夏斌门下。

  科班出身的陈道富拿着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套用在中国经济身上,但经常被老师“打击”。学校学习的理论都是归纳西方经济的运行规律,思想是可以的,但是结论没法套用到中国的实际中。跟着夏斌,陈道富学着把在学校学习的框框都打掉,重新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

  硕士毕业之后,陈道富前往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央行行长周小川。虽然1个学期只能听到周小川的两三堂课,但是站在实践最前沿的经验为陈道富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10年的研究生涯,陈道富总结道:对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来说两点很重要,一是了解中国是怎么样的,二是学会用西方的方法来分析中国的东西。

  在不断否定和重建的过程中,陈道富不再从概念到概念考虑中国经济问题,而是直接思考现实问题,去了解内在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框架。但这个过程很难也很漫长,只能用现实来验证自己的框架是否正确,只能错了就改。

  陈道富一直坚持到各地调查,因为他相信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近日,新京报记者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狭小办公室内采访了陈道富,此时他刚结束调研回京。

  他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又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大家都期待莫干山精神,因为那是一次创业的过程,是打破计划经济打破大一统的过程。在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期待着二次创业。

  经济下行会触发结构调整加速

  新京报:经济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经济企稳,这轮经济调整和2008年有何不一样?

  陈道富:2008年主要是受到外部的猛烈冲击,这次则是国内外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外部需求因为欧债危机持续反复,本以为新兴市场国家会保持相对独立对出口影响有限,但事实是出口下滑速度比大家想想得都要大。

  其次,2008年危机时中国经济尚处于较为活跃的阶段,2008年上半年还在紧缩调控,而这一轮调整我国经济则处在下行阶段。

  事实上,经过三四年的传导,2008年危机后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的积极效果在减弱,一些负面效果开始显现。与此同时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对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的影响开始显现,政策的后遗症慢慢显现。

  新京报:实质性的调整是指哪些?

  陈道富: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仅仅是一个流量上的调整。这具体表现为,实业投资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企业较难找到新的投资机会,部分产能闲置。但尚未看见企业破产,也没看见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经济上的去产能和金融上的去杠杆还未充分展开。

  近期经济指标间分歧加大,虽然在政府各种政策以及市场观望情绪中,出现一定的阶段底部特征,但经济增长的基础相当脆弱,市场信心严重不足。经济的持续下行或预期的变动,都可能进一步触发经济自我加速结构调整。

  打“强心针”时还需配套其他改革

  新京报:近期关于政府再出刺激政策的呼声渐起,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这种刺激政策是否会进一步加大杠杆?

  陈道富:关键是中国需要什么?在当前情况下,大规模的政策刺激肯定能发挥作用,但是刺激政策的负面效果越来越大。

  首先,过度需求政策不利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存量调整,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恶化原有结构失衡,产生挤出、通胀等不良后果。

  其次,刺激政策也不足以真正激发社会主体的信心。刺激政策出台,短期内老百姓和企业可能感受到经济的改善,但是老百姓和企业对未来的预期非常有限。大家都在期待一种制度的变化,期待调整完之后经济的新一轮起飞。

  如果是此时采取一些有效需求的激进改革,可能会发生周期性的调整,但是在没有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反弹也会非常微弱。

  新京报:刺激计划就是一剂强心针?

  陈道富:简单的打强心针的政策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需要配套其他的改革。

  中国经济需要转制。转制的过程涉及原来的体系要破坏掉,形成新的体系。新的体系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新的土壤,让新的体系有机会产生,另外一方面在新的体系还没有形成之前,不能将旧体系完全破坏掉,需要保持整个系统的相对稳定。

  垄断行业改革是转制突破口

  新京报:转制改革已成为市场共识,你也多次提到中国经济需要转制,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和方案?

  陈道富:由于中国经济起步晚,有后发优势,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一直是“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跑马圈地扩张模式,包括政府金融机构、财税体制等,迅速把各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做事,但是效率并不太兼顾。

  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模式到今天负面效果逐渐累积。比如现在超发的货币导致的高房价,由此带来的房租上涨、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逐步上涨。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继续发展的话,难度会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增长机会在哪?需要更加精细化、提高效率、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来加大分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工资、提升流程和管理、把不擅长的工种分配出去,分工合作之间的协调越来越多。中国经济需要进入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分工深化的精细化发展新阶段。

  结构调整的背后是发展机制的转变。转型往往伴随着动荡,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有“破”才能有“立”,有“立”才能真正“破”。

  新京报:怎么“破”,又如何“立”?

  陈道富:很多,这些改革千丝万缕,垄断行业的改革可能是破局的突破口。

  对中国现在来说首先要做三件事。

  一是,重新树立社会的信任度,特别是政府的公信力。纵观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在整个国民支出的占比越来越大,但是政府支出的效率取决于公众的信任度。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体系,交易成本就降下来了。

  二是,中国经济要经过充分的调整,只要有过两三年的调整,中国可能是最有潜力的经济体。美国还能更好吗?很难了。而中国依然可以通过变革创造无限潜力。

  三是,通过某一件事统一实现这两个目标。

  而打破行业垄断是可行的,打破垄断,特别是部分行政垄断,真正放开民间资本的不公平准入约束,正是启动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让大家觉得正在沿正确的方向做事,更好的凝聚人心,以推动市场化的过程。

  但并不是最根本的,最终的依然是制度的转变。

  新京报:打破垄断就意味着破坏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

  陈道富:一开始还做不到打破所有的垄断部门,而且很多垄断行业确实是自然垄断,比如资源型的、通讯、电网。

  但可以从局部破坏,选取其中的一个领域,比如三网融合,比如铁路交通领域,抓住一个部门引入竞争因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从哪里破坏、怎么破坏,这需要政府来设计和思考。破坏后新的体系成长后,就会产生新旧体制的不协调,这就需要政府引导。

  政府应该发挥恰当的作用,其实大家都希望政府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并不希望政府替代市场,特别是做既不该市场做也不该政府做的事,比如设租、寻租的事。

  我国具备快速、稳健复苏条件

  新京报:改革必然有阵痛,由此可能引发经济下行,为了追求短期的目标很可能改革就进行不下去。

  陈道富:调整过程中,社会对经济的容忍度确实会出现下降,因此需要一个缓冲机制,让人们相信不会出现加速性的调整,而中国具备这个条件。

  国际上其他国家由于掌握资源不多,在面临这种情况时都用了货币的方法,最后导致对内恶性通胀,对外货币贬值,债务上升,比如拉美。

  中国除了有货币外,还有高储蓄,一方面可以转换为投资,另一方面还有外汇储备和中国的国有资本,这两个是实实在在的资源。

  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减持国有资本等方式,构建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这是短时间内不引发较高通胀、提高社会结构承受经济下滑能力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外汇储备的运用,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国际新兴市场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客观上增加对我国的需求,主动构建适合我国需要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平缓我国去产能和去杠杆的速度。

  新京报:中国未来20年还能保持8%的GPD增速吗?

  陈道富:中国经济有乐观的因素:一是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原来结构性力量还在,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都还有动力。

  二是中国的收入水平还可以激发消费市场,具备形成消费社会,特别是服务消费社会的初步条件。

  三是与世界一起处于新周期启动前的孕育期。未来3-5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可能在7%-8%左右。

  悲观的方面,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的社会结构适应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对经济低速增长的容忍度不高,特别是随着收入分配的恶化和社会矛盾的积累,整个社会对经济下行的承受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中国的潜力都需要通过一些机制的转化激发出来,靠原来的机制方法无法实现。

  只有经历过充分的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调整,我国具备条件在世界中最先、最稳健复苏。但如果始终通过短期的需求政策,拒绝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的调整,经济的脆弱性将增加,经济滑向滞涨的可能性加大。

  社会、政府和市场需统一看待

  新京报:不少学者都提出,政府角色的转变是改革的关键点,你怎么看改革中的政府作用?

  陈道富:未来需要将社会、政府和市场三者统一起来看,不能割裂地看问题了。

  我认同市场化,市场化是大方向,让市场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同时要培育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因为市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追求经济效率的市场引发了不安定的社会,需要社会政策适应并弥补。社会需要为这种经济运行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比如社保制度、比如医疗制度。

  未来市场仍将是资源配置和社会运行的主体。但这种市场既需要政府为市场提供规则保护,又需要政府为市场失败者、弱势群体提供必要保护,转型期还需要政府为转型提供推力和动力。当前,我国“大婆婆、小政府”:政府管制、寻租、设租多,但合理规制、公共服务少。

  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内在压力和动力、现有政府集中资源的能力,正确发挥政府职能,顺应并引导经济、社会转型,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执政效率是重中之重。这是“为别人做嫁衣”、“功成身退”的过程,既需要勇气和魄力,需要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更需要驾驭转型大局的能力。

  - 同题问答

  “改革要使阶层上下流动”

  新京报:对于中国的诸多经济学人,你最为尊敬的是哪一位?

  陈道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想法。在学生时代认同对西方经济学有见地的学者。到实际工作后,是要解决问题的,谁能把这个问题看透彻,谁能真正解决问题,就敬佩谁。现在越来越认同直接面对问题,有内在逻辑的学者。

  新京报:2012年的经济运行到现在,当前的状况,是否有让你很意外的地方?为什么?

  陈道富:出口市场的低迷。预计到今年出口会比较差,但下滑的速度比想象中快。

  新京报:近期在市场层面,你认为哪一项改革最值得期待?

  陈道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二次分配改革,要结合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收入分配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创业,增加财产性收入。你有创业的能力,我给你足够的空间和支持配套措施,使得阶层能上下流动,收入分配才能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得到优化。

  不少劫富济贫的改革方法表面效果很快,但负面效果也很大。大家有意见都不是你富有,而是你怎么富有。如果大家机会平等,你能力比我强你比我多赚10倍我也认。

  新京报:未来10年,你认为哪一个行业具有投资前景?

  陈道富:健康医疗。现在大家生活都太焦心了,会更注重生活。 (记者苏曼丽)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