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2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频出 全民参与保卫战

2012年12月05日 15:5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民以食为天。”2012年,有哪些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印象深刻?在纷繁的信息背后,又有哪些是失真的?盘点的同时,专业人士呼吁,想要了解吃的真相,不仅要依靠政府、公众、第三方形成“群防群治”格局,也需要更严谨的曝光、更多的风险交流和更准确的信息源,不漠视食品中的安全问题,也不故意夸大不实的食品安全“谣言”。

  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频出

  2012年,从乳制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到白酒出现塑化剂风波,再到进口方便面中检出致癌物质被召回,让国人大“吃”一惊的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出现。

  盘点一:进口也不靠谱。2012年10月,韩国农心公司6款方便面调料包在韩国被检出致癌物质苯并芘,最终在中国被召回,让进口食品的安全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质检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多批次上百吨婴幼儿洋奶粉均出现质量问题,最终因产品不合格被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销毁。

  盘点二:抽检更给力。2012年7月,来自广州市工商局的食品抽样检验结果显示,南山婴幼儿奶粉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监管部门责令涉事企业当即停止生产销售,召回问题产品。

  盘点三:新规定频出台。2012年初,多项涉及食品安全的规定和意见纷纷出台,对严格食品安全领域监管等作出明确要求。7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还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网络成食品安全曝光新战场

  2012年,在众多食品安全事件中,网民的力量逐渐强大,网络成为揭露食品安全问题的新战场。

  刚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恒此前创办了食品安全网站“掷出窗外”,搜集了近3000篇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绘制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一度因点击量过大而导致网络瘫痪。

  吴恒对记者说,网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让信息更加有效迅速、无门槛地传播出去,极大地降低了传播成本。网络的跨平台效应,让大家及时了解到更多资讯,自然会成为监督的新战场。

  专家认为,全民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说明公众对于食品不再局限于“吃饱”的高度,而是提升到“营养和安全”的高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这样高度的关注对政府加大监督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导致很多谣言被恐慌性传播。例如,5月有微博称,黑心商贩对未成熟西瓜注射禁用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而2006年这一消息已被《新闻记者》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假新闻。

  厉曙光说,由于缺乏专业性,一些消费者在现象面前看不到本质,有时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以点及面,导致个别现象被不断放大,容易加深人们的恐慌情绪,对产业造成较大伤害。

  重罚严管才能筑起食品“安全墙”

  食品安全大于天。专家认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公众、科学家都应该“零容忍”。必须形成全过程的监管体系,杜绝监管盲区,从食物制作的源头到最后的去向,都必须建立完整的监管和沟通渠道,重罚、严管,才能筑起食品领域的“安全墙”。

  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介绍说,目前我国食品领域法规太多,有些还互相冲突,管理部门权责重叠或监管灰色地带的存在等根本性问题仍未解决,在部分分管领域“各管各的”现象仍然存在;监管部门需要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监管风格,避免出现真空地带。

  同时,还需强化企业和产品的准入、退出机制,对违法企业实行“杀一儆百”式的处罚。不少网民表示,应提高生产企业准入门槛,细化许可审查要素标准,对部分重要品种经营单位实施单独许可登记,严格证照管理;退出方面,要加强行业清理整顿,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生产经营单位。同时在产品退出方面,要完善不合格食品、过期食品的召回、退市制度。

  此外,专家认为,在纷繁芜杂的信息面前公众也应选择可靠的信息源,厘清真假、仔细甄别、冷静思考,而非一哄而上、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泰廙呼吁,必须加强风险交流,让老百姓吃得明白。我国目前风险交流做得不够,公众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存在误区,例如对“万物皆有毒、万物均有益”的概念接受度不强,对PM2.5、致癌物质等的理解也有偏差,导致一些错误信息更容易传播。(记者 周琳)

  上海市政协委员沈建华认为,政府应加强信息交流,及时答疑解惑。面临相关的公共事件,公共管理部门除了切实加强监管外,也应该及时到位地向公众提供清晰、明确、全面、专业而又通俗易懂的信息服务,抓住一切机会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理念。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