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亩地一年只赚770元 农村大量土地闲置为哪般?

2013年01月11日 20:52 来源:生命时报 参与互动(0)
一亩地一年只赚770元农村大量土地闲置为哪般?
河南省南召县沙坪村,因无人耕种,出现大片荒田。杨 柳摄

  “民以食为天”,一句话道尽了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粮食的不可或缺使农业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种地这件事,在人的思想中的重要性,一降再降。《生命时报》记者最近走访农业大省河南,发现农村大量土地或闲置,或被占用,或草草耕作,靠天吃饭。农民荒,让家乡的土地无人耕种。

  只有老人和孩子在种地

  2013年1月1日,与城市里商场促销、人头攒动的喜庆场面相比,河南农村的新春,却过得有些寂寥,很多家庭和平时没啥两样。城市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出行成本的增加,让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了回家次数。留守儿童和老人急剧增多,而农业这一重体力劳动,仅靠老人和孩子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农村“农民荒”越来越严重。

  家住新乡市赵庄村62岁的赵宗庆老人,两个儿子都在郑州打工,家里的土地全靠老人和老伴耕种。老两口身体还算硬朗,不仅养了3只绵羊,还种了5亩地。对于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赵宗庆来讲,现在的生活让他很满意,唯一不足的就是,“年龄越来越大了,种起地来有些力不从心”。赵宗庆老人的情况不是个例,在河南各地,这种情况都很普遍:家中青壮劳动力,无论男女全都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孩子艰难地耕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与计划生育政策也有一定关系,新生人口减少,老龄化严重,给本就紧缺的劳动力雪上加霜。

  一亩地一年只赚770元

  赵宗庆老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种一亩小麦为例,小麦种子需要50元、犁地80元(包括耙地、分陇)、复合肥180元、浇地和农药70元、收麦子50元。一亩地效益平均1200元的话,除去人力成本,一年才收益770元。这还是风调雨顺的情况下,相对于务工或者从事商业活动来说,这点收益远远不能满足劳动者的需求,放弃土地成了多数农民的选择。

  在郑州、新乡、南阳等地,记者看到很多土地不再种粮食,改种杨树。这些树木,虽成材后效益不一定有多高,但不消耗人力。在河南巩义,很多土地上都建了养殖场,虽标注的还是耕地,但已不再耕种。有些耕作条件不好的耕地生满杂草,看上去已荒废多年。

  保护耕地关系国计民生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要保持国家的稳定和谐,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耕地废弃现象在农村已呈蔓延之势。除了农民进城造成土地荒芜,为了经济发展,工业大量占用可耕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对农田保护条例中规定,用一亩田补一亩。为了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有些企业占用耕地后,对所占耕地的补偿却弄虚作假,用荒山荒坡来凑数。这些荒山荒坡,很多都因无法耕种或难以耕作而被搁置。

  土地荒芜给国家造成的危害有三点:首先,由于荒芜土地不会被地方政府统计上报,会导致国家对耕地数量的统计出现严重错误,给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错误依据。其次,荒芜土地虽然瞒报,但国家对它的补贴款项仍然会按时发放,一些人借此骗取国家资金。再次,一般情况下,粮食不足可通过进口来补充,但发生大的灾荒或战争时,进口渠道不通畅,就会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加大扶持,促农民回归

  农村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土地荒,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从政策上予以引导,经济上加大补贴,多管齐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荒芜土地严格盘查,对隐瞒情况的严厉查处,才能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证无论何时,13亿人的吃饭不会出大问题。

  从记者调查的结果看,完全荒废的土地只是少数,大多耕作条件差的土地会被种上果树或杨树。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农民收入也有了提高,吸引了部分农民重新回到土地。

  此外,粮食价格的稳定对于老百姓的生活至关重要,粮价过低严重挫伤老百姓的种地积极性。其实对于土地耕作条件好、面积大的土地,群众的耕种热情还是很高的。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后,将土地承包转租给别人,这些人在承包之后集中进行机械化耕作,用更少的人管理更多的土地。国家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村集约化经营,不但能降低耕作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解放出更多劳动力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编辑:陈薇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