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加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2013年01月23日 11:1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一个女人苦苦撑着十亩地,忙活一年求温饱。”这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农民张晓红曾经面临的尴尬,如今,她告别了人单力薄的留守耕种,轻车熟路地操作起机器,进行糯米磨浆、压滤、烘干,还时时奔波在土地和企业间,协调种植和加工进度,俨然一位全能的“多面手”。

  中国正在加速培育和张晓红一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应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不愿返乡种地,农村实际劳动力日益老龄化的困境。

  张晓红和村子周边百余户农家一年多前把五千亩土地流转给了鑫泰粮油有限公司,共同经营种、产、销一体的现代农业。除去进城打工的农户,180多位留村农民经过当地政府技能培训,与龙头企业合作。他们有的成了大型农机手,有的成为专职农技员,有的进厂从事加工制作。

  42岁的张晓红喜好钻研技术,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生产车间的班长。“过去家里地都是俺一个人种,还要照顾孩子,农忙时节根本顾不过来,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俺现在月工资3000多元,比俺男人在外打工还多,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年收入超过5万元。”她说。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中国农村“空心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相当比例的青壮农民进入城市,不愿回乡务农,广袤农村留守种地的农民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文化程度不高,素质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却不断提高,玉米、小麦等谷物进口数量不断攀升。“十年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和粮食安全不断引人关注和忧思。

  蚌埠市是安徽省传统农业大市,市农委主任姜晓天介绍说,全市目前有95万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到2015年,根据市县发展规划测算,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只有20万人。

  农业专家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迫在眉睫,它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种理想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将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实现农村人力、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的优化组合。他们懂得如何增加土地的资本投入,还会广泛应用一些新技术成果,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模种植还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蚌埠市委书记周春雨说。

  蚌埠市近年来展开了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专业技术、农民创业、科技示范等四大类培训,分类培养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

  老农殷玉鹏三年前联合农户成立了蔬菜合作社,不到十个人管理着五百亩农田,产品由最初一两种已发展到二十多种,特色品种黑花生已经卖到了机场,成为航空食品。“如果不是政府组织的创业培训,俺还只会在自家几亩地种菜、卖菜。”他说。

  据了解,蚌埠市近4年来已累计培训新型农民8.4万人。“到2020年全市要实现20万农村实际劳动力每人轮训一遍以上的目标。”姜晓天说。

  中国农业部日前决定,在全国31个省(市、区)选择100个试点县,每个县根据农业产业分布选择2至3个主导产业,力争通过3年试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

  一则“江西种粮大户给农民发年终奖”的新闻近日在网络上热传。江西南昌安义县种粮大户凌继河给帮其干活的农民发放百万元年终奖,最多的一位农民竟然分得了16.3万元奖金。

  安徽省长期研究农村问题的社会学家王开玉认为,凌继河的成功,说明了中国种田的巨大潜力。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但要重培养,还要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如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供金融支持、提高社会地位,让职业农民扎根农村致富。(记者蔡敏、杨丁淼)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