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2年经济增长仅7.8% 须深化改革释放正能量

2013年01月23日 15:38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7.8%,创造了新世纪以来的最低值。但我国的经济重点已转向质量和效益,要通过去除经济增长中的水分、深化改革来释放正能量,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经济增速整体下台阶

  去年年初,多数人预计中国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增长8%~9%。但事实与预计几乎完全相反: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8.1%、7.6%和7.4%。在“稳增长”政策助推下,四季度才回升至7.9%。

  查阅统计资料可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从未低于8%;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从未低于9%。2012年7.8%的数据,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速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环境下,我国进入经济低谷不可避免,去年能保持7.8%的增速已经很不容易了。”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科智讯专家汪德华指出。

  还有观点认为,从人口、土地和资源环境各种要素的变化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很低,8%左右的增速可能是一个常态。

  在增速下滑的同时,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改善趋势,对外需的依赖度进一步降低。2012年,我国的外贸增速下滑至6.2%,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为-2.2%。今年出口虽然会有所回升,但普遍预计也只有8%~10%的水平。

  其次是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三驾马车”的主动力。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最终消费对GDP贡献是51.8%,资本形成贡献50.4%,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贡献-2.2%。

  值得期待的是,我国居民的负债水平比较低,未来有从银行增加贷款的空间,而消费信贷的发展将进一步拉动内需。此外,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增速跑赢GDP,只有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扩大消费才有基础。

  警惕经济快速上行风险

  关于今年的经济形势,多数专家的看法是将延续去年末以来的温和回升态势,全年增速将达到8%~8.3%左右。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温和回升的动力来自于三方面:基建投资会有所增长,最新公布的2013年铁路投资达到6500亿元,比去年三次上调后还高200亿元;分析认为,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一定程度复苏,随着房地产销售的回暖,今年新开工会增加;随着去库存化结束,工业企业的盈利将摆脱负增长局面,呈现向好趋势。

  物价反弹是今年经济的一个隐忧。不少机构预计,今年我国的通胀水平将从去年的2.6%上升至3.5%。“因为通胀的回升,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没有降息的空间。为了防止负利率的情况出现,今年下半年有加息的可能。”汪涛说。

  有意思的是,与去年我国力防经济大幅下行不同,今年不少专家认为要警惕经济快速上行的风险。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近期,很多大城市把今年的经济增速定在12%左右。一些国外机构也预测,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速有可能达到9%以上。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2012年地方政府换届基本完成,按照以往的经验,今年投资冲动可能重新抬头,这将会导致经济结构再次恶化,对此应提前防范。

  扎实去水分释放正能量

  “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国家领导人的这番讲话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怎么去除经济增长中的水分?目前来看,至少有两大行动已经展开。

  首先,去除非正常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党的十八大后,中央要求改进作风,会议不摆放花草,导致一些花卉市场的消费大幅下滑。此外,高级烟、高级酒和高级宾馆的消费也受到冲击。在一些大城市,高档饭店的接待量下滑了50%。

  汪德华指出,这些非正常高消费消失后,短期内经济增长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如果政府能把限制三公消费省下的钱投向民生,让百姓更放心地花钱,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会更大、更健康。

  其次,防止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今年开年以来,严重的水污染、雾霾现象,威胁着居民身体健康和交通出行。修复被破坏的环境,无疑要付出巨大代价。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的研究显示,如果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速仅有5%左右。这意味着,至少4个百分点的增长是无效的。

  对此,十八大已提出“五位一体”的方针,与以往相比增加了生态文明。今年作为十八大后的第一年,各地将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的蓝图。

  在去掉水分之后,未来我国还将通过收入分配、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和GDP的同步增长,让经济发展释放更多正能量。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