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预计2050年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年增1.6亿吨

2013年02月27日 1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2月27日电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2月25日,由国家自然基金委(NSFC)和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主办,上海市气象局承办的“气候变化下的中国农业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开幕。来自国内外的30多名专家一致认为,到2050年气候变化将使我国粮食生产潜力年增产1.6亿吨。

  该结论基于NSFC和IIASA共同支持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的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的研究成果。英国伦敦大学教授、上海市气象局特聘专家孙来祥介绍,通过项目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上升和光照增加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增加,将使我国复种指数上升,复种区域北移,粮食主产区华北将从目前的“一年两熟”变为“二年三熟”,而东北地区未来水稻单产潜力和播种面积都会显著增加。

  预计,到2050年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将年增产1.6亿吨。如果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到2030年气候变化就能使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总产量分别增加9%,4%和13%。

  不过专家也提醒,复种制度的改变会带来灌溉需求增长,形成灌溉水资源缺口。该项目研究发现即使各流域灌溉水利用效率能够按计划提高,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仍然会存在巨大的灌溉水资源缺口,如果再考虑未来南水北调的水资源调度能力,则黄河和淮河的水资源缺口可能通过调水解决,而海河流域到2030仍将有113亿立方米的灌溉水资源缺口。

  该项目研究员汤绪表示,生态文明的意识应当渗入到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中去,该项目从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等角度,在气候变化和农业生态领域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科学发现,对于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建设、土地利用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中新网财经频道)

【编辑:李金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