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希望两会少些“免费午餐”式呼吁

2013年03月05日 15:5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公众期待高质量的两会,希望两会上少一些浅白轻率的呼吁,多一些真正解决问题的议案建议

  代表委员将民众关切的问题带上两会,为民生鼓与呼,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是积极履职的表现。不过,问诊当积极,“开方”须靠谱。

  在一些代表委员提出的解决办法中,要求“加大投入”的出现频率很高,几乎成了解决民生难题的万能灵药。学生校车配备不足,要加大投入;养老医保资金缺口大,要增加投入;过年回家买不到票,铁路扩大运力,也要加大投入。

  这种呼吁,可以概括为一种“免费午餐”思维。看起来是仗义执言,在为公众争取福利,但这福利最终谁来买单,却缺少现实的考虑和严谨的论证。

  “万能药”式的“加大投入”,也可能变成空泛的套话。解决各种民生难题,有的确实需要“加大投入”,这关系到公共财政的取向和政府工作的方向。比如,教育投入曾经长期达不到4%,很多代表委员为此奔走呼吁;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太低,养老金出现大量缺口,都需要加大投入来偿还欠账。但民生投入,要抓住重点,分清缓急,并非眉毛胡子一起抓,处处都要靠政府投入,处处都要“免费”。

  另外,很多民生大事难事烦心事,也不仅是一个“投入”问题。比如要解决铁路一票难求和运力不足问题,除了加大铁路建设投入,改革管理和经营体制,打破垄断放开民间资本参与,恐怕更重要一些。

  除此之外,还要监督以前的“投入”用在了哪儿,钱是否真正花在了刀刃上。比如,这些年国家为扶贫,前前后后也投了不少钱,但某些地方的贫困状况依然超出人的想象;扶贫款的分配发放,却成了腐败高发区,养肥了不少蛀虫。这些问题,更应成为人大代表监督的重点。

  公众并不糊涂,对“免费午餐”未必都买账,还因为一个简单的常识:“用之于民”,先得“取之于民”——要增加的投入,只能来自公共财政。而财政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每一分都来自纳税人。

  各种领域都要增加投入,也就意味着财政的扩张和税负的增加。现在公众的税费负担已经不轻,“痛苦指数”不小。一边呼吁为民众减税,一边都喊着要加大投入,是不是有点矛盾?国外经验也证明,什么事都由政府管,什么民生都由公共财政买单,未必是最有效的公共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代表委员就解决民生问题提建议,也切不可脱离“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免费午餐”的呼吁时有所闻,也说明有一些代表委员没有认真调查,对特定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只是简单迎合民意、转述媒体报道的热点,所以提出问题也只是泛泛而谈,拿不出真知灼见。因此,提高履职能力和素质,不要求全知全懂,至少在自己所要建言的领域,要有认真调研、深入研究,不仅指出问题,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公众期待高质量的两会,希望两会上少一些浅白轻率的呼吁,多一些真正解决问题的议案建议。 

  (丁永勋)

【编辑:李金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