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控制通胀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

2013年04月10日 13:4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物价事关国计民生。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9%;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7%,远低于2月的同比涨幅6%,是拉动当月CPI回落的主要力量。业内专家表示,只有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和深化改革,才能消除物价上涨的体制根源。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CPl同比环比都明显回落主要得益于食品价格的明显下降,猪肉蔬菜价格都大幅回落。他还强调尽管短期内食品价格存在向下压力,但这种变化应该不是趋势性的,难以改变全年缓步上升的趋势。

  业内专家表示,CPI重回“2时代”,货币政策将呈现出更加稳健的态势。货币政策会更多采取微调措施,也就是根据适当流动性的情况采用正回购、逆回购或公开市场操作这些方式来管理流动性的水平,而不会采取非常极端或大幅度措施。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物价调控目标定为3.5%左右,较去年2.6%的实际涨幅有明显上升,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当前我国物价走势将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今年通胀形势极有可能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此外,3.5%的目标比较现实可行,之所以比去年实际涨幅有所提高,主要是为不可控因素留了一定空间。

  据亚洲开发银行最新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2013》报告预计,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稳定将抑制通胀上行压力,全年我国CPI将上涨3.2%左右,低于政府提出的物价调控目标。但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食品价格的上涨,预计将在明年把CPI涨幅推至3.5%的水平。

  央行历来高度重视消费物价指数,今年已经数次发出了预警。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曾表示,2月份CPI增长高于预期,表明通货膨胀需要高度警惕。“我们打算通过货币政策等措施,稳定物价和通胀预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M2增长13%的目标代表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周小川说,从数量上看,M2预期增长目标与前两年相比趋于更紧一点,更强调保持物价稳定。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3年第一季度例会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物价形势基本稳定,但未来走势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控制通胀正成为今后一个阶段央行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央行或将频频通过正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合理调控市场流动性。

  虽然从目前看,物价形势温和可控,但业内专家提醒,下半年物价上涨压力可能会加大。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经济分析师周景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未来一段时间看,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较大,一是食品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是大概率事件;二是房价上涨带动居住价格上涨;三是全球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四是外贸顺差增大、人民币升值和FDI(外商直接投资)恢复正增长,都将使我国外汇占款增多,加大通胀压力。他强调,总体来看,2013年全年物价涨幅要高于去年。

  除了国内因素外,国际上看,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泛滥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都将给国内物价上涨带来压力。

  从中长期看,深化改革是从根本上消除物价频繁、周期性波动痼疾,建立起合理的趋于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实现物价平稳运行的根本之道。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重点推动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系改革、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首先,货币政策应稳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要回归到13%。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要更多地选用市场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证货币供应量合理适当增长。

  其次,财税政策在治理通胀中不宜缺位,应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和范围,减轻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

  再次,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化解潜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此外,还要坚持抑制房价的各项市场化调控措施不动摇,尽快将房地产泡沫平稳化解,缓解通胀压力。

  与此同时,还要改善供给管理。要提高主要商品的供给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成本,减少各种环节的成本,通过改善这些商品的供给质量来降低物价水平。记者  万荃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