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德国成欧元区经济增长引擎 制造业缘何经久不衰

2013年04月18日 15:58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欧债危机期间,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惟有德国一家“独秀于林”,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究其根本,除了成熟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严格到位的金融监管外,强势稳定的制造业避免了德国经济发展的“空洞化”,成为德国抵御危机的坚实基础。

    说起德国的制造业,人们就会想到身边的“德国制造”。大到汽车、火车、桥梁,小到帐篷、钟表、厨具,“德国制造”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耐用、精密、可靠、安全。“德国制造”因成为高品质和高技术的代名词而早已深入人心。

    制造业在德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后期发达工业国家普遍开始生产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德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由1970年的36.5%降至2000年23%。此后,德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长期保持着与此相当的较高贡献率。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德国制造业企业约有2.2万家,从业人数近500万,销售额超过1.6万亿欧元。仅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化工业三个部门的销售额就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德国制造业经久不衰除了与日耳曼人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息息相关之外,还得益于德国政府的支持、企业研发的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德国政府保证公平公正,构建良性竞争环境。德国经济持续发展首先归功于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无论是联盟党还是社民党执政时期,均重视通过市场规律来自动调控经济发展,强调公平与竞争以及企业的自主性、自立性,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创建反“卡特尔”机构来监督和阻止企业垄断和舞弊现象。1957年,联邦议会为保障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反垄断,首次出台了《反对限制竞争法》,极大限度地限制了“卡特尔”的形成、大企业对某一市场的垄断地位以及企业的兼并。目前,德国汽车行业中聚集着全球多家名列前茅的企业,如大众、奔驰和宝马公司。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各具特色,保障了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德国企业大力投入研发,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企业作为并列于高校、独立的科研机构外的第三大科研基地,既是研发基金的重要来源方,也是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日前的调查结果显示,自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曾一度停滞的企业研发投入在2012年增长了7%,为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次,总投资额达503亿欧元。其中,汽车行业研发资金高达160亿欧元,占研发总额近三分之一。电气工业研发投入为80亿欧元,排在第二。大众汽车集团以60亿欧元排在德国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的首位,戴姆勒位列第二,西门子第三。在世界15大研发密集型企业中,大众居第六位,戴姆勒居第十三位。科学基金联合会预计,今后德国科技研发投入的总体增长率依然会保持在2%左右。

    第三,德国重视教育培训,积累专业人才储备。教育是德国制造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立足之本。德国高等教育对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十分重视,而且还发展出一种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大学形式—高等专业学校。此外,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世界上极负盛名。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2年在学校,1年在企业;2年财政出资,1年企业出资。现有450多个行业均对员工的职业能力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均需首先经过“学徒制”培训后,方能被公司聘用。德国科学务实的教育体制为制造业积累了大量专业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德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制约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不断地进行组织和制度的调整,德国才能保持其制造业的优势地位。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