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公”预算“瘦身” 执行约束待加强

2013年04月19日 2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4月19日电 题:“三公”预算“瘦身”执行约束待加强

  中新社记者 石岩

  80多家中央部委18日集中公布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综观社会各界反响,尽管伴有各种议论乃至质疑,但不可否认,此举是中国朝着预算透明的正确方向再次迈出的一步。

  “比之去年,今年‘三公’预算又出现一定幅度的减少,这说明中央政府‘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部署得以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系主任曾康华对中新社记者说。

  财政部18日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人民币,比去年的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尽管减少的数额不大,但这一势头足以引起各界关注。

  “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履新时的“约法三章”言犹在耳。这让国人期待,未来数年,“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成为一种持续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各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普遍比2012年预算经费有所下降,官方称之为“八项规定”之果。

  与此同时,相较于往年的长久拖置甚至深夜晒帐,集中公开成为本次“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的又一特点。分析人士指,此举说明了中国预算透明的完整性有所提高,也体现出政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越来越强。

  “不论是集中公开还是陆续公开,‘三公经费’最终的方向,都要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

  公开“三公经费”是政府接受社会监督的第一步。除了中央政府部门,目前有10多个地方部门也公开了部门预算,这显然是一种进步。

  然而,现行“三公经费”公开仍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在已公开“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中,一些部门存在实际执行超年初预算的情况,而一些部门则在年中追加预算却“语焉不详”。

  “按照法律程序,年中追加预算是应通过人大批准的。”曾康华指出,目前看来,人大对政府行为约束力度仍有待加强,而不是政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针对实际执行超年初预算的情况,汪玉凯认为,相关部门应致力于建立并完善科学的预算体制,避免拍脑袋定预算甚至为应付舆论敷衍行事。与此同时,应进一步细化“三公”经费的公开情况,对社会各界解释存在问题的缘由,以免引发误解。

  曾康华同意上述观点,他建言,应将预算统计口径与科目的调整同社会关切结合起来,必要时通过名词解释和更加具体的备注,增加“三公”经费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公经费“公开的进一步细化一直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声,但具体应到何种程度,也引发学者热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舒可心看来,在坚持进一步公开信息的同时,还应考虑到社会承受度,从体制上逐步予以解决。

  舒可心对中新社记者指出,社会各界对“三公经费”的高度关注和议论,本身便是一种进步的契机。“发现一个问题,完善一个机制,继而循着既有机制去做。”

  “就像挤牙膏一样,以前牙膏盖子是封着的,现在终于打开了,一点一点挤出来。”舒可心说,“至少这是个良好的开始,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的”。(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