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00万毕业生苦捱最难就业年 签约率低形势严峻

2013年05月21日 11:03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之前面试了三家企业都失败了,昨天刚面试完第四家,正在等待他们的回复。”5月20日,南京大学即将毕业的小于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找工作是最大的烦恼。

  人力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比2012年多出19万人。如今经济形势低迷,找工作成了数百万大学生的现实难题。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万老师对本报记者指出,建议大学生们在寻找工作时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要高标准高要求,比起看重短期的回报,大学生们更应该看重工作的发展潜力。”

  可怜的签约率

  日前,社会知名调查机构麦可思联合腾讯制作了一份针对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始于2012年10月29日,截至2013年4月10日,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同比下降9%;本科毕业生为35%,同比下降1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同比下降13%。

  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2.9万人,同比增长9000人。据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5月1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3.6%。记者还了解到,其他相关城市的签约率相较于往年也有所下降。

  “其实并不是所有没有签约的学生,就一定没有单位招收。据我所知,有些学生其实还在犹豫是否该去签约。学生们也都想找到最理想的工作。所以很多学生都处于一个观望期,大概6月份之后的签约率会有所上升。”万老师分析,很多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考研,出国,也是为了避开这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困难的背后

  “来应聘的学生很多,但是没有让我们感觉特别满意的。”一家高级IT公司的招聘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就业的学生多了,公司的招聘条件也随即提高了,不仅要学历,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最近经济不景气,我们公司招聘的人员也有所减少,比往年少了50%—60%。”该人员称。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必然与国内的经济因素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企稳回暖阶段,发展速度仍在低位运行,这造成了企业对人员的需求量较少,难以消化大量大学毕业生;而且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倾向于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薪资要求相对较高,这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小祁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专业是博物馆学。她找了很多关于博物馆的工作,类似于藏品管理、收藏等。“面试了五家单位都失败了,而且南京的博物馆基本都不要应届毕业生。所以现在准备到周边城市寻找机会。因为专业有局限性,所以工作的范围非常有限。现在也考虑去图书馆工作。”小祁告诉记者,她已经不奢求高工资,2000元左右就可以了。

  不仅是小祁,中国海洋大学渔业环境保护与治理专业的李平(化名)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也遭遇尴尬的就业情势,“我想考公务员,但是竞争压力太大了。而且我这个专业只能找对口的工作,可是那些工作单位又不需要我这样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薛胜文指出,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之间匹配度不高的情况,造成了就业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如果我国教育体制不改革,未来大学生就业情况难以产生实质性变化,将继续维持某些专业找不到工作岗位,某些工作岗位又过于饱和的情况。此外,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就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何度过最难就业年

  多位应届毕业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自己的未来都表示茫然。“如何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年我们该如何度过?”

  “近几年来,国内的就业情势一直不太乐观,然而我们不要总是抱怨待遇问题,多考虑是否通过提高自身能力获得社会的认可。”万老师指出,虽然就业形势有些恶劣,但是社会还是相对公平的,企业都希望能拥有能力强的人才。

  在万老师看来,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有周期性,虽然现在就业形势处于低谷,几年后,应该会有所好转。现今的大学生或许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是如果懂得提高和充实自身能力,在几年后,必然会有新的机遇。“记住,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薛胜文认为,大学生首先需要降低对工作的预期,因为在目前就业形势下,难以找到理想工作实属正常,应届毕业生可以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缓解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不跟随大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涌入,考虑在二三线城市就业”。 (《国际金融报》记者 夏妍)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