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社科院专家:统账结合的社保制度应该改了(2)

2013年07月02日 01: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第三个方面,重国家干预,轻发挥市场作用。

  国家干预和市场机制,或者说政府和市场这一对矛盾同样体现在社保制度建设中。22年之前规定,中国建立的是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支柱是国家办的基本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企业办的,第三支柱是商业性的保险公司办的。美国也是这样,这被叫做板凳的三条腿。然而实际操作中是,一直到今天,中国重视的都只是第一支柱,国家办的那一块,轻视了市场的那一块。所有的压力都是在第一支柱上,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在中国如果是50%,企业年金替代率几乎没有。

  从比重来看,全球平均第二支柱资产占G D P的比重将近40%,第一支柱不到10%;O E C D国家更高,第二支柱的资产占G D P比重是80%,第一支柱占15%。中国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长的这条腿是3.2倍,短的那条腿可以忽略不计。

  建立第二支柱是一个双赢,一方面它会减轻国家负担,另外一方面会提高民众的收入预期,有利于扩大消费,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型。比如大病保险,一个家庭成员得了大病,尽管第一支柱给报销很多,但是有很多药很多病的报销比例都不是很理想。只要得了大病,几年以后这个家就可能瘫痪了。这就需要第二支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踏步的发展和前进。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企业年金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问题,这个问题既是福利问题、扶植问题,也是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

  第四个方面,重私人部门,轻机关事业单位。

  重私人部门指的是,中国所有的福利制度目前都是围绕企业来做的,社保制度建设发起也是从国企制度改革开始的。

  公共部门的改革是很落后的。我们现在面临着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公务员,小口径是600多万人,大口径是将近1000多万人,没有进入到当前的序列里来。它的待遇水平平均要比私人部门高一倍左右。第二个台阶是没有参加事业单位改革的事业单位。在全国将近3000万事业单位的人员里边,这一部分人员占1/3。第三个台阶大约有2000万人,他们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参加了社保制度改革,缴费参加了改革,可是改革以后突然发现养老金的水平降低了很多,如果一旦让他们拿养老金的水平就会形成事业单位的分裂,形成社会的分裂,于是就没有让这些事业单位人员去拿企业的养老金。于是,尽管他们已经把钱交了,但只是形成了一个半路状态,拿到的养老金和没有改的时候还是一样的。

  这么多年来这三个台阶一直存在,试点也没有真正启动。把社保制度分成三六九等只会导致制度碎片化状况更为严峻。

  第五个方面,重非缴费型制度,轻缴费型制度。

  缴费型是五险,非缴费型制度很多,目前来看支出最大的是低保。

  第六个方面,重制度不断累加,轻制度难点攻关。

  经历了多年的论证,社会保险法最后终于通过了。但是在制定社会保险法过程中有几件事没有跃过去,其中一件是征缴体制。因为争执不下,1999年出台了一个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规定征缴的主体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去选择,或是地税部门,或是社保经办部门,于是留下了祸根。全世界除了中国没有一个国家由两个单位来征缴社会保险费。还有一个难点是空账,截至到2011年底,记账额是2.5万亿元,其中空账2 .2万亿元,做实的账户只有2703亿元。

  要突破社保制度改革的三大瓶颈

  统账结合的制度应该改了,过渡性的制度设计是N D C,N D C制度是目前能看得到的最好的过渡期办法。

  存在问题就需要改革,在郑秉文看来,当前中国社保制度改革的瓶颈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制度的公平性,一个是制度的便携性,一个是制度的可持续性。

  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横向的领域,一个是纵向的领域。横向领域是不同人的制度设计是不一样的,大制度有城乡两个,小制度还有几个,比如刚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区别等。沿海地区还有好多小制度,尤其在长三角地区。纵向的领域是,保险制度的功能是烫平人的收入,那么应该是越老收入越多,还是越年轻收入越多,中国没有这个理念。

  为了适应人口的流动性,社保制度应该有很好的便携性。在美国,不管在哪个州工作,收费的都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是替联邦政府收。在中国 不 是 , 在 北 京 打 工 交 钱 到 北 京 政府,到上海,上海政府不承认,于是出来很多官司。

  第三是可持续性,中国地区之间失衡情况非常严峻。31个省加上新疆建设兵团是32个统筹单位,有一半当期的收入不能抵上当期的养老金支付,于是得转移支付,财政给补贴。另外一半省当期的收入大于支出,像广东就每年多出3000亿到4000亿元,但是由于不能把北京的钱拿到宁夏去用,多了也白多,结果社保的可持续性产生了问题。

  出路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说。现在最急迫的问题在于统筹层次太低,提高统筹难度有两个:一个是人为的,政府不愿意提高,提高到哪一层哪一层责任大;还有一个是道德风险导致逆向选择,逆向选择导致制度失效。

  相对不那么急迫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重新认识统账结合制度。要评估统账结合的制度是不是走到头了,要是的话就要重新回到案头设计上来,出台改革方案。郑秉文说,我认为统账结合的制 度 应 该 改 了 ,过 渡 性 的 制 度 设 计 是N D C,也就是目前瑞典等7个国家实行的制度。

  在郑秉文看来,N D C制度是目前能看得到的最好的过渡期办法,过渡期多长要视情况而定。这个制度的第一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天文数字的转型成本;第二个,可以避开落后的投资体制;第三个,可以实现当初的目标设计,就是加强多缴多得的激励,就跟在银行存钱一样,多存多取,少存少取;还有第四个好处,就是制度的透明性非常好。

  问与答

  问:我们现在养老保险账户里的钱,它的责任主体是谁,谁该为它的保值增值或者贬值负责?

  郑秉文:最终负责任的是立法,也就是这个制度的举办人,肯定责任不在账户持有人。账户的资产是持有人的,它贬值是这个制度最大的缺陷。所以对这个制度改革是非常急迫的。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五险制度设计都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瞄准目标群体不准确,进来的未必是需要的,需要的未必能进来。举一个例子,本人上失业保险,本人工作于典型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社科院的人能失业吗,但你必须得上这个保险。真正需要失业保险的群体却有些人不能上。第二个问题,支付。由于瞄准率很差,于是支付就带来问题了,这就没法说了。第三个问题,我们每一项制度的功能和管理体制都还没有理顺,有部门利益的现象在里面。

  问:我老家是河南农村的,在农村存在一个乡镇上把低保名额直接卖出去的问题,您怎么看?

  郑秉文:搞研究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况在国外也有,叫福利欺诈。这种情况中国有两类,一类是福利欺诈,还有一类是公然挑战法律,就是犯法。犯法就不说了,绳之以法就完了。关于福利欺诈,有制度设计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想大家都忽视了。这么多年来,全国的福利保险制度翻番地涨,但是经办队伍还是那么多人,并且不规范,管理跟不上,有点像高铁。这个队伍的末端是社保站,里面有社会工作人员,还有临时工,大学生实习生,情况非常复杂,给的钱也非常少,于是出现了管理不善的问题,利益输送的现象。我曾经有这样一个主张,不要把全国的经办体系看成事业单位,经费完全来自于财政,还得要名额。我个人认为既然收费这么多,管理就应该进入成本。队伍建设应该根据需要的人均负荷比来有弹性地增长。这样还可以吸纳大学生就业。

  问:英国一个女子,她有三个孩子,从政府拿到的低保收入比工作的收入还要高,社会保障制度怎么样防止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郑秉文:这个还是福利欺诈的问题,第一是福利欺诈,第二是避免福利陷阱。两方面的手段,一方面是加强管理,我在英国坐火车,看到有海报讲福利欺诈可以举报,举报之后可以获得多少钱的奖励。国外有这方面的手段,加强管理。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说整个福利制度的设计,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每一项福利之间不要互相矛盾,每一项福利之间它的福利水平和替代率之间要相互配合,如果不配合的话就会形成一个福利陷阱,久而久之变成一种文化。

  失业在欧洲就是一种文化,搞经济学的都知道这个词,叫隐含合同。隐含合同的本质就是,工会要求的工资定价水平不是随着经济的景气的调整而调整的,而是有一个恒定参数,好的时候不要最高的、坏的时候也不要最低的,而且不能把我辞掉。于是在公共汽车上的永远在公共汽车上,在公共汽车下面的人永远失业。隐含合同让这个群体绝望了,于是这个群体变成一个利益集团,跟政府抗争,要最好的条件,因为是你们抛弃了我,所以你必须得养活我,工作的人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拿出利润养活我。于是就成为一种文化,这是社会分裂的根本原因。

  这个制度不利于改革,希腊能改革吗,我不相信。即使国家破产了和希腊人有什么关系,不管谁上台,他们依然会上街,对游行的人来讲这种行为也是理性的利益最大化的。中国目前也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代,文化逐渐形成,也面临着我们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的问题。

【编辑:王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