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光环不再 新兴经济体考验时刻来临

2013年07月25日 07: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新兴经济体的亮眼表现使之成为神话一样的存在。然而,危机过后,在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发现,面前是令人不安的十字路口。

  光环不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新兴经济体的讨论大都透出悲观情绪。

  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这里,新兴经济体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今年初以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新兴市场指数下降了9.6%,而标普500指数则上涨了27%。另据《金融时报》报道,5年前,就在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破产前夕,美国各银行的总市值低于金砖四国能源、材料和采矿公司的总市值。当时,这被认为是凸显了全球经济实力的转移。而如今,上周结束时,美国各银行的总市值自2007年11月以来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两倍于金砖四国能源和材料公司的总市值。

  汇市的震荡也让人担忧。6月,彭博跟踪的24种新兴市场货币中,超过20种的新兴经济体的国家货币遭到了抛售。从今年5月以来,印度卢比兑美元已跌去了超过12%。货币贬值伴随着通货膨胀。6月,印度的物价指数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86%,通胀攀升至3个月来的高点。

  事实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在2012年就已明显放缓,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分别增长7.8%、4.0%、0.9%和3.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又将四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全线下调0.1-0.9个百分点。

  2012年,以当时汇率换算成美元计算,美国经济总量为全球的22%,而“金砖”四国加总则占全球的20%。新兴经济体的神话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豺狼虎豹

  正如歌中所唱:“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之路上,豺狼虎豹的威胁自然不会少。

  美联储的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巨大影响在最新一轮的金融市场震荡中表现无疑。数据提供商全球新兴市场证券基金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在截至6月19日的一周里,世界各地的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共流出资金34亿美元,债券基金共流出资金26亿美元。分析指出,这种资本外逃对新兴市场的打击尤为沉重,因为其股市规模相对较小。

  IMF报告提醒:“如果外界预期的美国货币刺激政策减码,导致源源不绝的资本流逆转的话,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放慢的时间可能拉长。”

  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分析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金融时报》最近一篇文章指出,新兴市场目前的经济模式是在1997年至1998年金融危机的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包括4个关键要素:低值货币、出口拉动型增长、累积美元储备以及发展非美元融资来源。但这种模式已完成其使命:低值货币已变得不再低值,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现在受到发达国家的冲击,因为发达国家正迅速转向谋求经常账户平衡。因此,新兴经济体需要寻找新的经济模式以取代现有模式。

  还有不得不提的“中等收入陷阱”。它描述的场景是,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 3000美元左右时,快速发展中所不断积聚的矛盾,如若没有得到及时的疏通,就会出现集中爆发的可能。IMF亚太区主任辛格曾表示,尽管新兴经济体相对平安地度过了全球金融危机,但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改革,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影响几何

  2002年以来,新兴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超越50%。2008年欧美爆发严重债务危机之后,新兴市场更是力挽狂澜,不但全球经济增长有超过70%来自于新兴市场的贡献,甚至欧美严重的债务问题也依赖新兴市场的大量输血才得以延缓。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已经有目共睹,其未来发展也牵动着整个世界。

  有专家指出,进入新世纪10年来,新兴经济体全面普遍的经济高速增长已告终结,接下来将步入一个较动荡的时期并经历剧烈分化,这势必对世界经济带来较大影响。

  不过,也有分析对新兴经济体的前景表示乐观。有专家称,过去10年来全球经济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兴国家经济实力质与量的同时提升。比如,近期巴西、印尼央行抢先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之前升息,除了事先预防未来通胀压力外,更是减少短期资本外逃、吸引中长期外资流入的一石二鸟之计。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正在慢慢找到其弹性的调控方式,逐步成熟。分析指出,目前西方国家经济仅能称为弱复苏,新兴市场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

  专家还强调,在各种危机面前,新兴经济体应该团结一致,互相帮助,谋求国际合作。

  无论如何,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新兴经济体正昂首大步前进。

  本报记者 张 红

【编辑:贾亦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