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消费或成房产汽车后新增长点 年增将超20%

2013年07月25日 08: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信息消费或成房产汽车后新增长点年增将超20%

  编者按:中国经济处在转型和调整的过程中,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控物价是中国宏观调控的平衡术需要转好的四个“球”。经济变局中,众说纷纭,为廓清迷雾,即日起,中国新闻网财经频道推出中国经济观察系列评论。力求理性阐释中国经济大势,客观梳理当下经济脉络,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深度解析经济改革和政策动向,以期为读者呈现真实的中国经济。

  中新网7月25日电(财经频道 曾会生)昨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信息消费培育成房地产和汽车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出多项措施为信息消费发展保驾护航,未来三年年均增速将超过20%。业内人士认为,信息消费对能源、资源要求低,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拉动作用强,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价值,也有很好的基础,信息消费领域市场将达到数万亿元。

  信息消费被委以重任 未来市场达数万亿元

  “扩大内需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信息消费是其中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增长潜力巨大、影响范围广泛、拉动作用持久的新型消费形式。”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7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努力将信息消费培育成继房地产、汽车之后的又一消费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中国经济处在转型和结构调整当中,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的长期战略,消费在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大。为加快推动信息消费持续增长,7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等问题进行了部署和研究。

  在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会上,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也表示,我国仍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信息消费有巨大的空间。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整合,信息消费会出现新的空间和全新的机会。”飞象网总裁项立刚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与传统领域相比,信息消费对能源和资源的要求比较低,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强,而且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传统产业和新兴领域都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很有价值。

  他认为,现在3G用户每年增长1-2亿,信息消费的发展有很好的基础,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和智能健康领域有几千甚至数万亿的市场。据工信部测算,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

  据朱宏任介绍,1-5月份,我国信息消费的规模已经达到1.3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新兴消费信息消费领域的服务和产品快速增长。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有效地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多管齐下保驾护航 年均增速将达20%以上

  李克强总理在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今后三年信息消费年均增长要达到20%以上,但促进和拉动信息消费,必须有确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祝军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国家在拉动信息消费的四大具体举措:一是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二是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加快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三是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鼓励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通过创新供给引导消费,拓展新兴服务业态,开展物联网等重大应用示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四是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依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朱宏任透露,工信部正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抓紧研究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政策措施,文件将会尽快出台。工信部还表示,提升3G网络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推动年内发放4G牌照;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年内在试点基础上向全国推广;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本电信运营市场。

  不过,项立刚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中国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由于电信领域投资巨大,民营资本进入基本电信运营市场参与合作竞争还比较困难。

  祝军认为,在“十二五”后三年,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是能够达到的,电子商务的交易额也将大幅增加。作为信息产业的参与者,项立刚也认为,未来几年信息消费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肯定没问题。“只要有国家的推动和相关金融投资产业配套政策的推进,会有更多企业愿意投入和参与到信息产业的发展中来。”(中新网财经频道)

【编辑:贾亦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