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桂浩明:基金营销需挤掉水分

2013年07月31日 15:1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日前,有一则很夺人眼球的消息:有一只刚成立的黄金ETF上市,相关数据显示其规模已经比成立时的1.08亿份少了30.41%,表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净赎回。这种状况,的确有点令人难堪。不过,一段时间来,在基金一打开申赎时就出现巨额赎回的事情其实也不少。

  今年以来,基金发行的只数并不少,但单个基金的发行规模都不算太大,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基金在过了封闭期后都出现了赎回数量大导致规模急剧减少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资金在赎回时,从价格来看是低于成本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资金愿意去做这种亏损的短线投资呢?

  有人用一个名词说明这个问题,叫“帮忙资金”。意思是说这些资金的所有者本来并无意购买基金,但是出于某种原因申购了一个将要成立的基金,目的是帮助它达到相应的规模以便顺利组建。既然是帮忙性质的,那么在基金成立,目的达到以后,自然也就要作鸟兽散了。尽管在账面上可能会因为基金没有取得盈利而出现亏损,但相关方面一般也都有办法对此予以补偿。“帮忙资金”的存在是业内的一个公开秘密,而只要这种状况存在,那么基金打开以后遇到大量净赎回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从屡屡出现的 “帮忙资金”现象中,我们还是能够悟出不少东西。首先,成立一个基金为什么需要“帮忙资金”呢?这只能说明这个基金或者因为投资理念不为市场所接受,或者由于营销做得不够好,因此没有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出现申购不足。而基金又不愿意因此而宣布发行失败,因此只能去找“帮忙资金”来撑门面。站在基金公司的角度,它这样做似乎也有点道理,是生存的需要。但是反过来也昭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现在市场上很可能缺少对基金,或者说是对基金投资的证券产品的有效需求。这也许是因为证券市场疲弱,投资证券产品难以带来稳定收益,也许是因为市场上真的很缺乏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深入想一想,其实这两方面的因素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因为资金不足,供求失衡,以至于证券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估值,投资面临很大的亏损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反思的就不只是基金公司为什么还要如此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要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考虑证券市场的基础结构问题了。

  其次,“帮忙资金”四起这种局面,尽管为一些基金免除了无法成立或者成立时规模偏小的尴尬,但这样做对整个行业来说的危害性很大,因为它向市场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现在市场还是很有钱,基金公司可以比较容易地发行产品,筹集到多少亿元资金。而如果有关方面对此不加深入研究,沉浸在今年又多发行了多少亿元基金的喜悦之中,甚至将这作为一项政绩,那就很可怕了。因为一旦对资金面的判断出现失误,明明钱不多,偏偏认为流动性还很充分,结果自然是加快扩容,导致供求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在这里,“帮忙资金”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就有点恶劣了。在某种程度上,它与股市二级市场交易中的“对敲”似乎也还有点相像,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要解决“帮忙资金”的问题,关键是各个方面都要下决心,挤掉金融营销中的水分,还市场一个供求关系的真相。同时,也让基金公司把精力真正用在提高投资业绩,组织有效营销上。其实,这也是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所必要的,是整个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