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 欧洲复苏有待时日

2013年08月19日 09:43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发达经济体将再度成为全球增长引擎”的观点广受关注。专家表示,在全球经济整体疲软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各自都面临着发展的问题,讨论谁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引擎没有意义,两者交互带动全球经济增长也是正常现象。

  近期,危机后一直表现亮眼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动力遭到了“质疑”。

  外媒引用对冲基金公司布里奇沃特同仁公司编制的数据称,包括日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发达经济体对总规模74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自2007年年中以来首次超过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这一转变可能会重塑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直言金融危机以来一直扮演全球增长引擎角色的新兴经济体正在逐步让位给发达经济体。

  2007年金融危机后便扛起全球经济增长大旗的新兴经济体,究竟还能否继续担当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

  欧洲复苏有待时日

  二季度迎来意料外增长的欧元区经济数据,是“发达经济体取代论”的主要论据之一。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欧元区经济意料外增长了0.3%,结束了长达18个月的衰退期。6月出口环比增长了3.0%,同时,在季节调整的基础上,欧元区6月进口增长了2.5%,为今年1月以来的最高增幅。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研究员姚铃分析,亮眼的表现仍取决于欧元区经济领头羊德国和法国的增长带动。

  数据显示,尽管之前受到出口下滑、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等负面消息影响,二季度德国经济仍强劲增长0.7%,法国增长0.5%。

  关于这股带动力量能持续多久,姚铃并不看好。她指出,德国带动欧元区经济整体增长的渠道在于增加国内需求,带动欧元区区内贸易增长,或是降低自身出口竞争力,为欧元区边缘国家增加出口机会。而事实是,2012年至今,德国从欧元区其他国家进口持续下滑,德国从其他欧盟国家进口也已经下跌至其总进口量的56%,其中欧元区占了38%左右。

  另外,姚铃直言,由于欧洲其他国家贸易结构与德国不同,即便德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其他国家也很难从中分得红利。

  “欧元区的复苏不能仅依靠几个国家的增长。”姚铃指出,在德法带动欧元区经济强劲增长时,欧元区第三大和第四大经济体意大利和西班牙经济分别萎缩了0.2%和0.1%,荷兰经济再度萎缩,二季度下滑0.2%,塞浦路斯深陷衰退,经济萎缩了1.4%。

  因此,姚铃总结,欧元区二季度经济的增长是在债务危机没有更多负面消息爆出的前提下的自我修复,若想真正谈复苏,仅靠“修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增长新动力,而目前的欧元区,显然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谈取代言之尚早

  不仅是欧元区国家复苏前景不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并非一片坦途。

  相对于欧洲来说,美国和日本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速度似乎更快。在奥巴马“重振工业”策略的号召下,美国实体经济也有所恢复;日本则在经历了两个“失去的10年”以后,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迎来了今年第一季度的高增长和第二季度的相对增长。

  不过,正如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所说,发达经济体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仍然不能忽视。比如经过削减,美国的债务水平依然非常接近16.7万亿美元的上限,美国财长雅各布·卢此前曾表示,最晚到今年9月,举债上限需要再次提高,否则美国将再次面临债务违约风险;最新统计显示,日本政府债务规模在今年6月首次超出1000万亿日元(约合62.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40%,相当于每个日本人负债约782万日元。

  当然,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也面临着转型调整、增速放缓的问题。所以,宗良表示,在全球经济整体疲软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各自都面临着发展的问题,讨论谁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引擎并没有意义,两者交互带动全球经济增长也是正常现象。

  相比之下,姚铃更关心两者未来的增长前景。她指出,金融危机让发达经济体遭受重创,但经过多年恢复,已找到新能源这一经济增长点,并开始确定自贸区重构全球贸易格局的战略,未来能否恢复危机前的辉煌,要看这两个战略执行的效果。

  至于新兴经济体,姚铃强调,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保证了其在危机后多年亮眼的增长,可在经济快速提升和国际话语权快速提高的过程中,却爆出结构不合理拖累增长的问题,后期必须加速自身调整转型,才能保证未来持续增长。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