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国官员力挺中国经济 评:要树立信心

2013年08月21日 21:17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因此,也有一些人跳出来唱衰中国经济。但是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

  最近三天,人民日报连续刊文指出,中国经济前景良好,很多国外的官员和专家都在驳斥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力挺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的人大有人在,比如美国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史蒂芬·罗奇。罗奇认为,“中国经济不但远不会崩溃,反而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相信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车轮将继续向前行驶。”罗奇说,最近出现的“唱衰中国经济”论调纯属假警报,因为它们都是基于一些不太全面的数据来评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前景。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黄育川也认为,尽管中国的GDP增速已降到7.5%,也并不是问题。不过,真正的挑战是能否确保中国在这10年的后几年继续维持7%左右的增速,从而成为一个更加繁荣的国家。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最近几年的发展经验也一直在提醒我们,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很丰富,不能以GDP论英雄,虽然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曾经出现过唯GDP的倾向,但是伴随着经济转型战略升级的逐步展开,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发展的速度表面上看起来有所减缓,但是结构调整、落后产能淘汰、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依然展现出富有活力的一面,中国经济,依然充满活力,足以成为全球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对此作出评论。

  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文指出,众多国外官员和学者都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经济的虽然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是总体来说依然能够获得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和决策者的认同。对于人民日报的这一做法该如何评价?

  叶檀:人民日报出于拉动信心之举,发这样的文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学者、大家来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既然有人看荣也就有人看衰,这个世界上总是两派的。现在华尔街的一些投行、评级机构,因为债务问题看空中国经济,这个也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现在对中国经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而中国经济也有长期和短期的看法。从短期来看,上半年的GDP增长还是不错的,7月份进出口总值也在上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突破了50的区间,显示了制造业在扩张。据我了解的情况,一些出口企业的订单确实在上升,说明短期有回暖的迹象,投资的回暖也比较明显。但是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结构性的问题没有解决,未来制度的变革、产能过剩的压缩这些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现在就说中国的经济是衰还是空实在是为时过早。

  有人在力挺中国经济,但是也一直存在着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这两种观点不仅是截然相反,而且争论的还非常激烈,为什么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会出现激烈的争议?

  叶檀:这是因为国际上还没有针对中国的经济模式出现一种主流的、占主导性的研究方式,也没有发展出针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模型。看多的人每次都看到中国的经济数据在节节上升,而且每次看衰之后事实上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衰退反而还在继续上升的过程当中。今年也是如此,上半年的数据相当不好,到7月份数据有一个逆转。但是看衰的人从微观来看,他看到了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一些问题,这些结构问题如果不调整可能让中国经济出现下行。我认为对于中国经济的研究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不管是看多还是看衰,市场总归要按照真实的面目发展,总有一派会落荒而逃。

  结合国外的官员和专家力挺中国经济的这种声音,再从最近中国经济一系列的数据来看似乎是有好转的迹象,那能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将会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接下来会处于一个逐渐上升的态势呢?

  叶檀:中国经济之所以经历那么多磨难还没有压跨,而且上升速度比较快,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内在动力实在太强了。一方面是中西部基础建设的动力非常强,另外一反面,中国的企业家对于财富的追逐、对于企业盈利的动力非常强。有这两方面非常强大的动力,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我们是可以期待的。

  但是微观来看我们依然有很多的问题,特别是结构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为我们接下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转型带来了重重的困难,那么这些结构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够解决?又该怎么解决?

  叶檀:结构性的问题确实是非常难解决的,这是中国必须要迈过去的一道槛。而且如果迈不过去,中国经济确实有可能倒退。中国经济结构性的问题,首先是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由此造成了产能过剩和维持GDP的模式。第二,经济发展的引擎过于单一,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在这么一种制度性制约下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种很古怪的情况,微观的效率非常高,集约的效率很高,但是整体宏观的效率,尤其从2008年以来,这两年要素生产率在大幅下降,说明经济效率在下降,这个背后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制度制约造成的负面因素。如果不清除这个制度,我们的经济效率会下降,越干恐怕我们获得的财富会越少。

  如果中国经济能够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经济转型应该向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来推进?

  叶檀:我们可以看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韩国和日本,它们当初是从低端的制造业向中高端的制造业转型。有几个方面的改革在同步配套进行:一方面是微观的企业方面,它们的制造业在转型,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已经够了。第二个是提升消费、打破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日本有国民收入的倍增计划,由于这个倍增计划,导致了国内的消费能力大幅提升。第三个是根据市场的前景从货币、宏观政策,对经济进行整体调控,使经济更加科学、更加市场化。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