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微刺激”政策成效显现 服务贸易尚待扶持

2013年09月04日 13:2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8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PMI)明显上升,显示出我国实体经济活跃度提升,市场信心增强。非制造业的继续高位运行,进一步验证了经济企稳的趋势,也表明前期中央密集出台的相关政策开始见效。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9月3日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8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回落,但整体幅度不大,仍维持在53.9%的较高水平。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8月份非制造业经济运行稳定。新订单指数回升,为未来几个月发展奠定了需求基础。从业人员指数较大幅度回升,就业环境趋于改善。8月份的交通运输、物流等行业较为活跃,反映出实体经济增长近期向好。小企业商务活动和新订单连续两个月回升,经营状况持续好转。随着“金九银十”的市场旺季到来,有利于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向好。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服务业的商务活动有所回调,但保持在52.5%的较为稳定水平上。分析人士指出,我国服务业的平稳增长,与我国采取的诸多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有紧密联系。“营改增”试点的扩围,有力减轻了服务业企业的税负;对文化产业等服务业的金融支持,为相关行业发展“输血”。预计未来几个月,随着节日消费的带动以及与信息消费和健康服务业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发力,服务业具备继续向好发展的基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望继续攀升,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8月非制造业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降幅最大,但是服务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8%,仍在景气区间,显示出我国服务贸易继续稳定增长,为后期我国进出口总量的攀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表明前期我国诸多促进贸易便利化以及加大财税支持外贸企业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我国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6016.37亿元,同比增长0.8%。在外部需求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还面临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导致一些外贸企业“有单也不敢接”。为推动外贸企业接单的积极性,降低外贸企业的负担,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自2008年以来,国家先后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不是“一刀切”,我国对不同产业确定不同的出口退税率,通过实行差别退税率,发挥“税收引导”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同时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宏观研究员陈鹄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有所收窄,处于中速“下台阶”的过程,而服务贸易逆差扩大,在外需放缓以及全球投资框架重构的背景下,我国更应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支持服务贸易的发展一直是我国外贸政策的一大重心,也是全球贸易发展的一大潮流。为了促进服务业市场开放,美欧等成员开始推动新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谈判,重构“游戏规则”。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货物贸易全球排名第一的情况下,面对服务业游戏规则变动所带来的机遇,理应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为获得参与未来游戏规则的制定打下基础。

  财税专家指出,财税政策更应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我国针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已经有大量的税收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却分散在各个税种及不同行业中,总体上缺乏协调配合,难以形成合力,需要相关税收体系进一步整合完善,促使税收工具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出口退税在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对商品出口实行国内增值税免税或退税政策,但这一退免税政策并不包含为商品出口所提供服务的营业税。虽然目前有部分服务贸易免征营业税,“营改增”试点地区开展了零税率应税服务出口退税,但是总体而言,为商品出口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大多未享受到退税政策,导致商品出口退税也没有实现完全的退税。因此,财税专家建议,要重视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出口退税问题,这不仅涉及到服务贸易实现出口退税,也将促使货物贸易出口真正获得出口退税的所有实惠。服务业中“营改增”试点在区域上的拓展以及未来在行业中的扩围,为实现对服务贸易出口退税这一服务业税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奠定了基础。从试点地区的情况来看,相关服务业“营改增”之后,明显减轻了出口企业的税收负担。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服务业税制必须顺应当前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行改革,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庞东梅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