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民资养老机构两大难题:融资难及用工短缺

2013年09月10日 20: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桂林9月10日电 (李晓喻)“养老服务业是朝阳产业,但对于社会资本来说,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刚刚闭幕的中国(桂林)国际健康养生服务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上,谈到投资这一前景广阔的“银发产业”,多位民营企业管理者却颇感无奈。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将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朝阳产业,并提出了深化改革、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其中,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力,是一大亮点。

  事实上,早在2000年,中共中央已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鼓励老年服务业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然而,时隔多年,社会力量在投资养老产业,特别是营利性养老机构上依然面临种种障碍。

  “融资难是最大的难题。”香港信和信集团总裁、加拿大中国商会副会长黄海浪告诉中新社记者,养老产业前期投入大,投入周期长,回报周期也长,平均利润率不高,因此很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渠道获得支持。而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扩大规模,对企业而言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用工短缺也是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的又一问题。护理人员招工难,留人难,致使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难以保证,制约了养老机构专业性的提升。

  按照有关规定,一名养老护理员应照顾3位老人。但事实上,据媒体报道,由于护理员数量严重不足,很多民营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平均要照顾5到6位老人,有的甚至要照看十多位老人,导致看护质量下降。

  在业内人士看来,突破金融支持和队伍建设这两大瓶颈需要政府切实“给力”。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委员会主任朱凤泊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助政策,虽然带来利好消息,但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他表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建设,把支持落到实处。

  针对社会力量融资困难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完善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有效信贷投入。

  同时,要解决从业人员短缺问题,也需要政府在人才培养训练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财经专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