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明代晋商发迹于国家需求

2013年09月17日 11:10 来源:中国商报 参与互动(0)

  百姓吃的盐,看似普通,却被中国历代的朝廷所看重。

  春秋时期,管仲认为,国家应该垄断食盐经营,以便从中渔利,为什么呢?因为每家每户都要吃盐,拥有这么大的消费群,只会赚钱,不会赔本。

  西汉时候,国家组织一批文人,讨论食盐生意是让国家做,还是让商人做,最终决定国家垄断这桩买卖,依旧因为这项生意利润稳定,不能让油水外流。

  唐代中期,发生安史之乱,国家迅速做出决定,调整盐业政策,总的方针依旧是国家垄断盐业,同时让利给商人,让商人帮助运输销售,利润一下子上升了。

  在明代,朱元璋为了解决北方军粮供给问题,决定让商人帮助运粮,条件是允许商人销售食盐,商人见有利可图,争着替国家运粮。

  食盐的功劳可真不小,几乎成了朝廷的救命草,每当国家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就拿出“食盐”这张底牌,扭转乾坤。

  食盐挽救了朝廷的危机,救了朝廷,它的价值可就大了,非一般商品可比。所以,历代政府都很重视“食盐”事务,把它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食盐只是很普通的商品,它的意义却那么不同寻常,就是因为其价值超出了一般商品的价值,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政治价值。

  一个商品的价值既在于它本身,又超出它本身,价值的高低依赖于它满足需要的程度,一旦某个商品满足了政治上的某种需要,其价值可就非同一般了。

  朝廷之所以重视食盐,归根结底,还在于大多数人都离不开食盐,当一种东西被多数人需要的时候,其价值必然就大。

  食盐的价值,最终还取决于它本身。

  食盐是历代朝廷的救命草

  ●赵志浩

  商业是一项赚钱的事业。商业以赚钱为目的,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是如此,商业的法则永远都是赚钱越多越好;不能够赚到钱,就是商业的失败。任何商业赚钱的手段都是:我满足你的需求,你付给我相应的报酬。所以,从商者往往竭尽全力寻求需求,需求就是商机,找到了需求,就找到了商机。

  明代晋商,也就是明代的山西商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那就是国家的需求。这个发现使晋商迅速发展壮大。

  从辽宁镇到甘肃镇,明代北方的防御战线达五千多公里,平时驻军八十多万,配备马匹三十多万,如此阵容的军事部署,看起来非常有气魄,也非常壮观,但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军事开支,士兵要吃要穿,战马也是要吃草的。这就制造了一大批需求群体,那就是军事人员的需求。

  军需物资创造商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农民,他不喜欢商人,这对商人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事,因为皇帝的喜好几乎可以决定一个群体的命运,更何况朱元璋是个极其强势的君主,他不喜欢的东西,一定要消失在他的视线里。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可以忽视商人这股力量的存在,也不意味着他根本不需要商人,皇帝是需要各种力量巩固自己的权威和统治的。

  明代开国的时候,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元朝旧部仍然活跃在北部和东北部一代,为了抵御这些势力的反扑和进犯,朱元璋和他的子孙采取种种措施,例如,在北方设九镇(也就是设置九个边防区)、修长城、招抚、赏赐等等手段。从辽宁镇到甘肃镇,明代北方的防御线路达五千多公里,平时平均驻军八十多万,配备马匹三十多万,如此阵容的军事部署,看起来非常有气魄,也非常壮观,但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军事开支,士兵要吃要穿,战马也是要吃东西的。这就制造了一大批需求群体,那就是军事人员的需求。

  北方九镇的军事长线,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军事消费区,按理说,消费物资的来源要由国家直接配送,但是明代刚开国的时候,力量很是有限,那可怎么办呢?运输军需物资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明代国家想尽各种办法,其中也想到了利用商人运粮,因为不但当时的行政力量有限,而且行政人员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其中的贪污腐败、营私舞弊也是时有发生。而商人就不同了,商人的目的就是赚钱,只要有利可图,商人们任何事都可以去做,任何条件都可能接纳,而且为了赚到利润,商人们会不惜代价,更不必说是发挥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了。

  商人的这个特点,正好可以为国家利用,但是,利用商人,就要给商人以利润上的好处,没有利润,商人们是不会涉足的;别说是商人,任何人你不给他好处,他都不会听你调令,就像不给军队将士吃穿报酬,他们就不会替国家打仗卖命一样。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明代国家解决军队的开支,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了,哪还有那么多的钱财再给商人呢?明代开国之初奉行“初生之鸟不可拔其羽”的政策,反对过于压榨农民,因为朱元璋就是个农民,他也知道压榨得过火了,农民是要造反的。这样的话,国家的税收供应给行政和军事人员的日常开支之后,剩余不会太多了,现在又要付给商人钱财,何其难也。

  洪武三年,山西行省奏请朱元璋,说是让商人运米,然后给商人一张盐引,相当于一张支票,商人可以拿着这张支票,到指定地点领取食盐,自行销售。朱元璋高兴地批准了,因为,为北方军事区运粮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食盐专卖控制商人

  这个时候,作为国家,就要动用自身的优势了,国家总会想出办法找到财力源泉的,因为国家是一个强制性的力量,也是一个可以控制全国资源的力量,在这方面,无论哪个集团和势力,都不能与国家相比。明代国家不但控制了农业税,还直接控制着部分商品的专卖权,而且国家控制的专卖品都是一些很重要的商品,这些商品或者很值钱,或者每个民众都需要,这样的话,国家就能赚到很多钱。比方说,其中的一项专卖品就是食盐,食盐处于百味之首,任何调料都比不上食盐的味道,一道蔬菜可以离开其他味道,但是离不开食盐,如果一道菜缺少食盐,其味道可能就大打折扣,食盐看似普通,其实不可或缺,每个人每天都要吃盐的,那么,食盐这个商品的利润就很持续,所以,历代王朝都很注重对食盐商品的垄断和专卖,明代当然也不例外。

  国家只要控制了像食盐这样的商品,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收入,国家可以用食盐专卖的利润,补偿商人运粮的付出。可是,那也太麻烦了,不如直接把食盐的专卖权让渡给商人,然后让商人自己去销售,这就等于国家把自己拥有的专卖权卖给了商人,国家获得的补偿是让商人替自己运粮,你给我运粮,我给你一些销售食盐的权力,销售食盐赚得的利润归你,如此一来,国家又节省了销售食盐的劳动和成本,商人不仅给国家运粮,还帮助国家销售食盐,真是一举两得。

  洪武三年,山西行省奏请朱元璋,说是让商人运米,然后给商人一张盐引,相当于一张支票,商人可以拿着这张支票,到指定地点领取食盐,自行销售。朱元璋感到这个主意不错,并且对此很感兴趣,当场同意了这个奏请。作为商人,为了赚取利润,他们会瞄准所有的需求群体,无孔不入,面对国家军队这个强大的需求群,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听到运粮换取盐引的消息,商人们争着去抢这桩生意,惟恐落后。国家运粮的困难解决了,商人盈利的目的达到了,国家和商人发挥了各自的优势,相得益彰,“合作”得很默契。

  山西商人抓住国家需求这个商机,尽心尽力为国家运输军需物资,迅速崛起,可以说,当你需求对方的时候,你必须首先满足对方的需求,商人满足了国家的需求,国家也同时满足了商人的需求,他们之间达成默契与“合作”,是在满足相互需求的基础上达成的。作为商人,主要的目的是赚钱,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也不管是赚到谁的钱,只要是赚钱,就是实现了自身的目的,赚到了钱财,就实现了商人自身的“善”,商人判断善恶的标准是能否赚到钱,赚到钱,就是“善”,不赚钱或者赔了本,就是“恶”。而国家判断善恶的标准,是能否维护自身的统治,天下大治就是“善”,天下大乱就是“恶”。

  山西商人的成功崛起,是帮助国家实现军事目的的结果,也是满足了国家军事需求的结果。同时,国家的军事需求成就了山西商人,国家的需求造就了山西商人。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十分瞧不起汉人,所以汉人要推翻它,重建朝代,明代属于汉人建立的朝代,应该说是受到汉人拥护的朝代,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是国家出面完成的,维护明朝的安危,也需要国家出面来完成。可是,国家作为共同体,是由不同的人员构成的,它要完成抵御蒙古族的任务,还需要不同群体的支持,不但需要农民,获得农业税,还需要利用商人,运输和销售商品。抵御蒙古族的侵犯,实际上是由全体汉人共同完成的,国家出头露面,只不过起到组织和动员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借助了商人的力量,也培植了一批新的商人,比如一些大盐商。

  大商人的出现,是由国家军事需要造成的,军事需要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还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这就像我们现在需要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一样,明代抵御蒙古族的军事需要促进了当时商业的发展,没有需要,就不会有发展,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迫使人们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只要有需要,人类就会创造,就会创造满足这种需要的各种手段,这是人类聪明于其他动物的地方。美国的军火商明明是制造杀人武器的商人,可是为了他们自身经济的发展,也为了他们自身的军事安全,国家允许并支持军火商的存在,军火商也是国家需要的产物,是国家主动培植的大商人。

  明代国家为了抵御和打击蒙古族的势力,配置了一大批运输粮食的商人,这批商人长期从事长距离运输,这批运输商同时也成了盐商,长期从事长距离贩卖。由于食盐这个商品的特殊性,盐商当然会获利,并且获利丰厚。按理说,历代王朝对商人是很憎恶的,是处处打击商人的,国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让利给那些商人的。国家没有那么多的力量运输粮草,不得不利用商人的力量,这说明在国家力量薄弱的时期或地带,商人才有活动的空间,国家力量不及处,为商人的产生、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通道,提供了一个空间,提供了一个机会,其实也就是提供一个机遇。对于山西商人来说,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山西商人紧紧抓住了它,迅速地崛起了。

  山西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山西处于北方九镇的链条上:北面,就是蒙古族强敌;南方,是大明的控制范围,是大明王朝向九镇运粮的必经之地。又有元代残余势力的窥伺,朝廷迫切需要利用商业来维护北方的和平稳定。这也是明代政府离不开山西商人的重要原因。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晋商

  为什么山西商人能够首先抓住这个机遇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山西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山西处于北方九镇的链条上:北面,就是蒙古族强敌;南方,是大明的控制范围,是大明王朝向九镇运粮的必经之地。处于这个位置上,既有利于连接大明王朝的政治势力,也有利于连接北方九镇,地理位置真是太重要了,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无论如何也是不行的,山西商人的崛起与他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

  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为了避开南京那块令他不安的皇城,在自己的地盘——北京另建皇城,最终迁都北京。这样,明朝的皇族政治势力也就迁移到了北京。如此情况下,山西的地理位置就更加得宠了,离北京这么近,又与本来就临近的北方九镇早就混熟了,一边是明代的政治中心,一边是敌方的活跃地带,再也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更有利于商人了,商人往往不是需要和平的环境,而是需要矛盾,在矛盾中寻找商机,在矛盾中寻求对自身有利的机会。在和平的环境中,历朝历代往往要打压和控制商人,一旦有了敌对势力的存在,朝廷才会想起商业的重要性,商人就有机可乘了,这就是商机。

  不管你说那是商人的聪明,或者说那是商人的狡猾,甚至你说商人发国难财也罢,商人就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这是一个法则。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用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从这方面来说,元朝残余实际上是帮助了山西商人,帮助了山西商人的崛起,不单单是明王朝帮助了商人,同时蒙古族势力也帮助了山西商人。山西商人的崛起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一种因素的结果。所以,山西商人并不十分痛恨蒙古人,相反,他们还要感谢蒙古人。山西商人是不排斥蒙古族势力的,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敌对的势力,才能够维持自身的存在,才能够使明代政府离不开山西商人。

  商人是一股拥有强大渗透力的势力,他们可以渗透到不同的政治势力之间,他们没有强烈的政治偏见,只有利润上的考量,他们可以和政府做生意,也可以和敌人做生意,商人是一支十分活跃且易通融的力量。商人既可以被国家利用,也可以被敌方利用,在这方面,商人是名副其实的两面派,所以我们总是说商人具有两面性,这话道出了商人的本质。在赚钱这件事上,商人和各种势力之间,都是一团和气,“人和”是商人最优秀的品质。

  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最关键的因素,山西商人都拥有了,怎么会不成功呢?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