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保护主义作祟 跨区域投资者“入地无门”

2013年09月17日 11:12 来源:中国商报 参与互动(0)

  日前,在由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城乡发展与法制研究中心和国资委《市场观察》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曙光大亚湾公司案件法律研讨会”上,国内法律界权威专家认为,跨区域投资者正在成为一个法律纠纷中的弱势群体,地方保护的习惯势力,合作之初的法律意识不强,加之地方司法系统的不健全,一旦发生经济或其他纠纷,他们的法律维权之路将会“上天无路,入地无门”(9月2日中国网)。

  报道称,1992年桂林市曙光房地产开发公司到广东惠州大亚湾异地投资,与大亚湾管委会签订了投资开发澳头至深圳沿海公路项目合同。次年,惠州市大亚湾基础设施开发总公司和大亚湾华南实业总公司(以下简称华南公司)作为一方与曙光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参与上述项目。但华南公司没有履约投资,曙光公司独立出资完成了大量工程。而后,由于政策原因项目被取消,大亚湾管委会同意对曙光公司补偿1.62亿元人民币。2008年,华南公司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分配补偿款中的20%。此后,曙光大亚湾公司与华南公司进行了长达5年多的诉讼“拉锯战”。

  桂林曙光房地产开发公司官司难赢,一个经营了20多年的跨区域投资企业濒临破产边缘。这到底是谁的错?笔者以为,拉锯战的背后其实是地方保护与跨区域投资者的利益博弈。

  近年来,不少地方采取种种手段保护本地发展的现象频现,这种看似保护地方的行为却为市场的正常竞争带来了实质危害。目前,地方保护的手段也更加隐秘,越来越难以识别和对付。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全球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也给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更多启示。如果说很多跨区域投资企业正面临危机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危机,也是投资者对当地市场发展信心的危机。中国的跨区域投资保护制度虽在完善中,但这项工作仍任重道远。

  从前面讲到的曙光大亚湾公司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立法上的“先天不足”,导致跨区域投资者维权困难重重。除了立法缺陷之外,各级政府、法院在执行法律规章时的地方保护以及当地投资者的搭便车心理也导致了跨区域投资者的官司难赢。

  受我国司法个别违法现象的误导,跨区域投资者对维权行动普遍缺乏信心。由于这些年司法腐败、司法执行难等严重损毁了法律的权威性,很多跨区域投资者担心法院在审理涉案当地企业单位时,不会保持公平公正,不会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担心项目亏了钱,打官司又再花钱,那就“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对司法的不信任,直接打击了跨区域投资者的维权热情,导致他们不愿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表现出造假时有发生、维权意愿低迷的情形。

  另一方面,跨区域投资者由于获得法律援助的途径太少,企业聘请的兼职法律顾问受经验水平、责任心的限制,使企业常常处在法律风险高发的境地。当地法律部门由于与外来企业信息不对称,对涉及跨区域投资者的重要条文没有及时披露,导致这些投资者无法及时获得法律方面的信息,这也是跨区域投资者被动的一个原因。

  如何切实保护广大跨区域投资者的利益?

  切实保护跨区域投资者利益,必须体现在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规章中。凡不符合市场发展实际的情况,可能损害跨区域投资者利益的地方“土规定”,应予重新修订。新出台的地方部门规章,也应符合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指导思想。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应严格把关,不宜只考虑本地收益主体是否得利,而应以切实保护每一位投资者的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同时,切实保护跨区域投资者利益,必须有长远和透彻的眼光。坚决摈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想法。只有积极解决相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本地市场稳步健康发展。

  ●孙 雯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