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月饼期货”交易链将断 黄牛生意不好做

2013年09月18日 08:50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中秋节临近,微信、微博、短信上疯传着关于“月饼期货”的一条信息。

  “厂商在卖月饼期货:月饼厂商印了一张100元的月饼券,以65元卖给了经销商,经销商以80元一张卖给了消费者A,消费者A将月饼票送给了B,B以40元一张卖给了黄牛,厂商最后以50元一张向黄牛收购。你看,没有生产月饼,厂商赚了15元,经销商赚了15元,A送了人情,B赚了40元,黄牛赚了10元。厂家生产月饼票就行,这就是月饼证券化。你懂了吗?”看了上述信息,不少消费者都觉得如梦初醒。

  在这个所谓的商业逻辑里,从厂商到经销商、黄牛、消费者,所有的5个环节都十分“合适”,不是赚钱就是赚了人情,真有这么好的事吗?

  “黄牛”称今年生意不好

  宣武门附近一家大商场门前,一个“黄牛”低声向来往的行人招徕生意:“收卡、收券……”正找寻“黄牛”的记者停下脚步,与其中一位攀谈起来:“月饼券收吗?”

  “你有多少?是什么牌子的?”这位“黄牛”姓王,在与记者的攀谈中表示:“你怎么才出手?眼看过节了,这几天月饼券已经是一天一个价儿了。”记者表示有1张哈根达斯冰淇淋月饼券,票面价值348元,“黄牛”开价100元。“怎么这么低?”记者表示不满。

  “到明天你就砸手里了!时间太紧了,不好出手!”“黄牛”不肯让步。在与“黄牛”的讨价还价中,记者借机打探消息:“反正有厂商给你们托底呢,你卖不出去厂商可以回收啊?”

  这位“黄牛”表示,自己以收购商场的储值卡为“主业”,月饼券只是“兼职”,今年由于政策引导反对浪费,各单位发放月饼的数量明显减少,使月饼券的数量也大为缩减。“说句实话,今年还真没听说哪个厂商回收自己的月饼券,我收月饼券也是为了送礼。”这位“黄牛”看起来挺“实在”,他收月饼券是想送商场的“关系户”。

  记者向商场周围的几位“黄牛”打探后发现,反对浪费的全民呼声,让前几年大行其道的月饼券销售、送礼、回收的这一条链条,发生了“断裂”。因为数量减少,很多市民不再向黄牛出售月饼券,而是自己“消化”。厂商也压缩了产量和售价,使月饼券买卖清淡了不少。

  据了解,两周前,票面价值300多元的月饼券,黄牛可以200多元收购;到节前一周时,已跌到100多元;临到节日前一两天,回收价也从票面的一半左右降至约三分之一,有时几十元也很难出手了。

  正说着,黄牛接了个电话:“有家单位要给保安发月饼,今天刚要货,你手里还有多少券,我都要了!”记者以不划算为由,匆匆走开。

  礼券回收已形成“产业”

  看了有关“月饼期货”的段子,多位市民一笑置之,以为是个“笑话”;也有不少市民当真,“原来是这样,幡然醒悟!”有消费者点评说,这一交易链条能走得那么顺畅,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发放的月饼实在难吃。

  记者多方向业内人士打探,发现今年“月饼消费”全面萎缩的情况下,以往大规模印制和发放、回收月饼券的商家的确大幅减少,在大商场、饼屋领月饼的队伍也明显缩减。但是,有业内人士和“黄牛”透露,以往的确出现过“月饼期货”式的交易链条。

  一名“黄牛”透露,“前两年每到中秋前,一天可以倒手二三十张月饼券,一张赚30元,平均一天就能赚四五百元,一个月有上万元收入,也有销售月饼的酒店承诺,卖不完可以低价收回。”有已经离职的酒店员工表示,酒店印的月饼券会超售,“因为算准了,实物不会被提完。部分消化不掉的月饼券就从‘黄牛’手中再回收。”

  中秋节临近,月饼礼券的“商机”已走到尾声,取而代之的是大闸蟹券,这一回能持续至春节。目前,大闸蟹礼券的转让价格仍然坚挺。而各类团购网站、购物网站也纷纷转向,从月饼券转而经销大闸蟹礼券。

  “实际上道理很简单,生产厂家制作月饼券、大闸蟹券,经过采购企业、购买客户、中间‘黄牛’等一系列环节,最终又回到自己手中,礼券最终变成了貌似期货类的金融商品。”消费者杨先生认为,不管月饼券最终落入谁手,中间环节肯定有不少人赚钱,礼券除了方便用户送礼,也给一部分商家和“黄牛”带来生财之道,在国内早已形成了礼品“产业”。

  专家观点

  “月饼期货”背后是产品定价虚高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著名期货专家、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期货本身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很多时候价格能超越自身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月饼期货”还真有点相似,因为月饼券也可以看作是月饼的一种“衍生品”,月饼券的价格也往往超越了月饼本身的价值,并且带有了金融属性。

  胡俞越认为,由于期货产品必须实行“标准化”,而月饼本身无法标准化,很明显,网络热炒的“月饼期货”并不是真正的期货,而只是一种类似“击鼓传花”式的交易链条。

  商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则认为,“月饼期货”的出现,的确有一定现实依据。应该说,多数厂商还是实际生产月饼的,但可能确有少数厂商不生产月饼或少生产月饼,以月饼券就能获得较高利润。“大家都不生产月饼,就会产生流通危机。以往过多的月饼券流通,也说明消费者的需求被盲目扩大了,实际上,市场对月饼,并没有那么大量的需求。”

  专家提示,前些年“3·15”晚会报道过,有厂商卖不完的月饼“陈馅”,第二年再次包装上市。过多的月饼券流通,对消费者并不是好事,因此,月饼厂商应该真正下工夫研究消费者的需求,而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对“月饼期货”式的流通实施有效监管。窦红梅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