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首个质量强市花落深圳

2013年10月09日 10:47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从边陲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深圳速度”曾风靡全国。如今,魅力深圳顺利通过“大考”,实现了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华丽转身。8月31日,在深圳市召开的全市质量大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为深圳颁发“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奖牌,深圳市市长许勤代表深圳接牌,深圳由此成为全国首个示范城市。此项殊荣背后,深圳检验检疫局在默默地贡献着力量。

  在深圳市质量强市活动26个成员单位中,深圳检验检疫局作为唯一的中央驻深单位,圆满完成质量强市考核验收细则中的12项33个指标任务,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唱响了深圳城市质量精神口号——质量成就未来!

  找准定位,发力

  为破解深圳特区发展难题,深圳市及时调整思路,提出打造“深圳质量”新标杆。深圳检验检疫局积极响应,找准定位,主动参与,积极争取质检总局政策支持,量身出台多项措施,助力“质量强市”战略建设。

  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率先开展质量强市活动;2011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深圳质量”理念列为城市发展战略。同年12月,深圳检验检疫局积极促成质检总局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创造深圳质量打造质量强市合作备忘录》,并将此作为“深圳质量”建设的动力舱和助推器,双方在创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市、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创新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8个方面展开合作,深圳检验检疫局结合自身实际,迅速配套出台26项措施;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深圳成为全国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争创城市;2013年,国务院参事张纲率领的现场考核专家组对深圳质量强市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在“深圳质量”战略定位的引领下,围绕“创造深圳质量、打造质量强市”理念,深圳检验检疫局大步向前。

  全面发动,聚力

  质量强市涉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深圳市政府建立质量强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为26个成员单位之一,深圳检验检疫局提早介入,主动融入,成立了由局领导牵头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全局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全力支持质量强市建设。面对逐年分解的指标任务,深圳检验检疫局将质量强市活动融入到全局工作中,在工作中发掘活动着力点,确保指标任务执行到位。

  通过开展专题知识竞赛、政策宣讲会,在全局学习贯彻《质量发展纲要》,组织开展“3·15社区行”、“质量月”、“国际认可日”等质量活动,质量强国、质量强市理念深入人心。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配套出台的8项26条工作措施,确认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进出口企业为企业首席质量官试点企业并出台便利措施,与经贸部门和海关携手推动宝安小家电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进罗湖等11个口岸通过验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达标单位,2013年年底前深圳13个国家一类口岸将全部达标,扶持“香云莎”牌香云纱和“南山荔枝”两个地理标志产品……

  在质量强市的道路上,深圳检验检疫局始终坚持不懈。

  成效显著,给力

  在深圳质量强市考核50项指标中,深圳检验检疫局承担了其中12项指标,指标数在所有成员单位中位列第二。围绕指标任务,深圳检验检疫局稳扎稳打,逐条落实。

  近3年来,深圳地区出口产品检验检疫合格率达99.9%以上,深圳地区输欧美服装连续5年零召回。2012年入境货物共检出不合格货值25.6亿美元,同比递增22.23%,有效防止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国内市场。经深圳口岸输送到香港的鲜活冷冻商品占香港市场同类商品的80%以上。近年来未出现任何质量事故,其中供港蔬菜已连续18年未发生“毒菜”事件。

  近3年来,深圳口岸截获和检出有害生物3133种16万余次,2012年3月深圳口岸首次从菲律宾进口水果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为质检总局对菲律宾进口水果采取检疫措施提供了支持。妥善应对日本核辐射、台湾塑化剂等突发事件,有效保障国民安全。

  规划建设16个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11个区域性检测中心实验室以及3个深圳市属重点实验室,向“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全、检得快”目标更进一步。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转型升级、扩大进口、帮扶企业发展等举措服务深圳外经贸发展。近3年通过签发各类优惠原产地证书204万份,为企业减免关税达18亿美元。

  质量成就未来。深圳检验检疫局将继续按照“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方针,严格把关、保国安民,为“打造经济升级版,实现质量强国梦”再塑新样板。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