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积极因素增多推动外贸“量增质升”

2013年10月14日 10:59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虽然由于基数因素导致9月出口增速出现下滑,但是排除这一因素之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形势依然在企稳的通道上有力前行。海关总署10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6%,表现好于二季度的4.3%。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以及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是我国外贸形势走稳的主要因素。

  9月出口回落难改外贸低位回稳态势

  继7月、8月份出口的持续增长之后,9月我国出口增速出现超预期的回落。去年同期出口基数较高是导致9月出口下滑的一大因素。从外部环境来看,虽然发达经济体出现复苏的迹象,但是仍然不够稳固,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鹄飞在与记者连线时表示,美国“府、会债务上限之争”的政治风波叠加不利的国际货币环境,是引致9月中国出口同比超预期下跌的主要原因。短期内美国“府、会债务上限之争”的政治风波,加大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分析人士指出,受此影响,全球有效需求出现暂时性回落,从9月数据来看,我国对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出口出现明显回调,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也有所放缓。

  陈鹄飞认为,美联储“QE退出预期反复”的不利扰动,短期内显著加大了人民币对多币种的被动升值压力,人民币持续、较快的升值不利于中国出口的增长。在债务上限的政治风波引致美国增长不确定性风险加大、美联储QE退出预期出现反复的不利扰动下,9月人民币兑美元重现单边升值压力。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幅与中国出口增速的经验数据走势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幅走势领先于出口同比增速、且二者变动走势基本一致。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的较快升值,不利于中国出口的稳定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9月单月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下降,但是考虑基数乃至暂时性因素,我国出口企稳回升的势头并未改变。从国内因素来看,前期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政策效益正在不断显现。国内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促进外贸发展的积极因素开始增多。总体来看,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出现好转,好于二季度,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判断。

  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外贸进出口总体增速在低位企稳的同时,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提升,对外贸易转方式、调结构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方面,我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在减弱,外贸依存度持续回落。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50.4%,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回落了0.7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的转变。另一方面,相对于加工贸易来说,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更能够体现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自主性和经济发展的实力,贸易增值的能力更强。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外贸发展的自主能力增强,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加工贸易。同时,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加工贸易稳步转型,进料加工的比重在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分工格局,也开始从以往的加工装备为主的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设计、创立品牌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延伸,逐步实现从委托来料加工为主向自营进料加工为主运作方式的转变。

  此外,我国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在下降,进口替代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国内制造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过去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今不仅实现了部分替代进口,而且还能够远销海外。我国贸易伙伴更趋多元。我国对外贸易对发达市场的依赖程度在降低,对有自贸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长明显。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日前刚刚成立的上海自贸区,意在进一步对外开放,进一步进行制度性探索,将有利于我国外贸的“量增质升”。

  “订单季”来临后期出口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从影响我国外贸的因素来看,全球经济的逐步向好有利于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近日美国两党初步达成的债务上限短期协议,表明这一短期因素将有望消除,陈鹄飞预计自10月下旬起,源自美国债务上限的政治风波将逐步消解,短期债务之争的事件性冲击应不会威胁到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因而其对中国外贸增长的影响也将逐渐淡化。

  更为重要的是,欧美传统节日圣诞节逐步临近,自10月起欧美传统出口市场相继进入传统的消费、生产经营旺季,我国外贸企业将迎来传统的“订单季”,推动我国出口增速将继续上行。庞东梅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