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产业用科技照亮未来

2013年10月28日 14:09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近日举办了“2013产业中国年会”,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是实现了产业领域的研讨细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这点在25日下午的“生物医药行业新机遇”和“文化创意产业新模式”平行论坛上尤为突出。

  来自国际的技术浪潮,庞大的内需市场,正在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国际与国内环境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随着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愈发的紧密,如何实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新技术潮流进行有效的对接和集成,成为与会专家探讨的重点。

  百肽谷生物医药孵化港:

  生物医药产业新平台

  “我国现在医药市场有专利的市场份额大概在5%以下,95%都是仿制药,都是已经专利过期的。我国是个出口大国,但是有一样东西无法出口,那就是医药制剂,因为达不到国际要求的质量标准。国内医药的创新能力也有待提升。”辉瑞制药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在年会上认为。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增长势头显著。尽管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我国生物医药发展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市场上主流药品都是国外研发。

  德益阳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宏宇表示:“资金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医药研发的重要问题。”与会嘉宾均认为,资金不足、自主研发能力差、创新力度不足,这些不利因素阻碍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普华永道高级合伙人约翰·史维奥克拉则概括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来自各方的合作与支持。需要科学界的合作,需要财政的支持,需要工业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文化的支持,也需要其他的支持系统,包括市场。也就是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走集群道路。

  为了实现资本、生物医药技术更有效的结合,打通产业链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了百肽谷生物医药孵化港,在临床前中试阶段就引入项目并注入资金,从产业促进的角度,研发高端产业项目。

  据百肽谷生物医药孵化港副总经理安峰介绍,目前,博雅干细胞集团、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京博辉瑞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武汉海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美生物技术和制药协会六大项目已经联袂入驻百肽谷生物医药孵化港。

  据了解,博雅干细胞集团是全世界目前在建的最大综合性干细胞库;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在固安建设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研究中心项目将成为国内最高级别、亚洲最大的动物实验中心。

  百肽谷生物医药孵化港的目标是,通过与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先进企业和机构合作,与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等高端生物医药项目对接,整合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要素,构筑完整的生物医药研发生态,从而实现以孵化平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整体产业升级。

  大厂影视制作产业基地:

  文化与科技结合实现新突破

  “文化产业,创新最重要,真正的创新来自于跨界,是来自于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创造出1+1>2的东西。”乐视影业总裁张昭在“文化创意产业新模式”论坛上表示。

  在新技术革命影响下,文化创意产业借助于高科技进行创造与提升,实现了产业领域以及产业价值的全新突破。可以说,科技在文化中占据了非常核心的地位,科技带来的价值,正成为文化产业实现突破的支点。

  中国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国伟表示:“新型文化产业园未来将是很好的投资方向,中国虽然有一百多个电影文化产业园,但是,从电影制作人的应用来说是远远不合格的,软硬件都需要改进。所以,一个科技上跟全球同步,甚至超越现在最高技术的创意文化产业园永远是缺少的,这样的园区即便做五百个,每一个也是有生命力的。”

  如何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对接融合,是关系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文化创意论坛上,华夏幸福基业分享了其在大厂区域打造的影视制作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案例。

  据大厂影视制作产业基地总经理念东梅介绍,该园区未来将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特殊性,分不同层次,打造产业综合发展体系,打造内容和科技交融的“2.0园区”。

  通过“产业基地”+“孵化器”双轮驱动模式,实现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于一体的促进共生机制。同时,大厂影视制作产业基地以技术为先导,致力于打造成国内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先锋部队,引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潮流。 (刘冬梅)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