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德国农村建设融入可持续理念

2013年11月04日 10:10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德国农村街道一瞥。 本报记者 王志远摄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德国的城乡发展已经较为均衡,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并不明显。由于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安逸,农村对一部分人来说反而更具有吸引力。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专家查斯蒂说:“目前德国基础设施总体情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城乡基础设施均有明显改善且差距不大。对于德国人来说,选择在城市还是农村居住,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生活习惯。”

    德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经历了曲折反复的3个阶段:一是二战后初期,由于城市破坏严重,许多工业场所迁至农村地区。农村建设主要集中在开辟新村和完善基础设施两个方面。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老村庄的原始风貌,但在提升农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二是上世纪70年代,城市居民为追求更大的居住空间和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出现“返乡潮”,致使农村地区建筑密度增大、交通拥挤杂乱、土地开发过度等矛盾加剧,村庄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魅力。1976年,德国联邦政府对《土地整理法》进行了修订,将农村建设纳入法律条文中。这一阶段实施的农村建设开始审视村庄的原有形态和村中建筑,重视村庄内部道路布局和对外交通的合理规划,关注村庄的生态环境整治。强调农村不再是城市的复制品,而是有着自身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村落。三是上世纪90年代后,德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农村建设开始注重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休闲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综合考量。

    近年来,德国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德国已经成为欧洲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人口转型和经济发展给德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一是人口转型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老年人队伍逐渐庞大、青壮年人口外流、儿童出生率低下,需要重新统筹规划养老设施、教育设施和医疗设施的数量和比例。二是人口转型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本。在人口数量下降的前提下,为了维持城乡基础设施条件的平衡,政府财政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人口数量减少,直接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另一方面,维护基础设施和保护环境的巨额成本并未减少,却要分摊到更少的人头上。这可能是民众无法承受的,无疑需要政府买单。

    德国的城市规划者们从城镇化进程中汲取的最大教训是,必须顾及到当地居民的需求和现有的传统乡村结构。因此,德国地方政府在建设过程中也十分注重民众的意见,并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建设。过去几年,德国联邦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部相继发起了“农村基础设施倡议行动”、“人口转型——地区创造未来”和“地区生活条件改善行动计划”等活动,以有奖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民众积极性,让农村当地居民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中来。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